《中醫詞典》解釋「脈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脈會,乃中醫針灸學中「八會穴」之一,出自《難經·四十五難》所載:「脈會太淵。」此穴為手太陰肺經之俞穴,亦為原穴,位居寸口脈搏動之處,為診脈之關鍵部位,故稱「脈會」。
經絡與穴性
太淵穴屬肺經,肺主氣而朝百脈,為氣血運行之樞紐。此穴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橈動脈搏動處,具調節氣血、統領脈氣之功。《針灸甲乙經》言其主治「胸痹逆氣,寒厥驚掣」,因其為脈之大會,故凡與脈象失調相關之症,如脈弱、脈澀、脈結代等,皆可藉刺激此穴以調之。
臨床應用
- 脈診樞紐:寸口為「脈之大會」,太淵正處其位,反映全身氣血盛衰。中醫診脈時,醫者指下所感之浮沉遲數,皆與此穴相關。
- 氣血調理:肺主宣發肅降,太淵為肺經原穴,能補益肺氣,改善氣虛乏力、咳嗽喘息等症。配合其他穴位如足三里,可增強補氣之效。
- 通調血脈:對於血行不暢所致之胸痹、心痛,針刺或艾灸太淵可疏通脈氣,緩解症狀。《針灸大成》亦載其治「手腕疼痛無力」,乃因局部氣血瘀滯所致。
理論依據
《難經》提出八會穴,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之精氣匯聚於八穴。太淵為「脈會」,源於肺經與百脈相通,寸口為五臟六腑氣血循環之終始。故《醫宗金鑒》強調:「太淵主脈病。」凡脈象異常或血脈相關疾患,皆可配伍此穴,如配內關治心悸,配血海調血虛。
此穴不僅用於治療,亦為脈學理論之實踐基礎,體現中醫「脈氣相通」之整體觀。後世醫家臨床運用時,多結合脈象變化,辨證取穴,以達通脈調氣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