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橫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橫紋

橫紋為中醫學中的專有名詞,具有兩種主要涵義,分別為經外穴名與推拿穴位名,以下分述之:

1. 經外穴名

橫紋首載於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之《千金翼方》,原文記載:「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意指橫紋穴位於神闕穴(肚臍)旁開3.5寸處,左右各一,總計兩穴。此定位與足太陰脾經之大橫穴相同,故後世亦有將橫紋視為大橫穴之別稱者。

功能與應用

橫紋穴主要用於治療多汗症四肢乏力運動障礙等證。其作用機理與脾經之氣血運行相關,因脾主四肢肌肉,灸療此穴可溫通經絡,益氣健脾,改善氣虛不固所致之多汗及肌肉無力。臨床上常以艾灸為主,壯數可依病情輕重調整,如《千金翼方》建議灸五十壯,然實際運用時需因人而異。

2. 推拿穴位名

橫紋亦為小兒推拿常用穴位之一,詳見大橫紋條。此穴位於手掌腕關節掌側橫紋處,分為腕橫紋掌橫紋,具體應用如下:

定位與操作

  • 大橫紋:即腕部掌側橫紋,近橈側為陽池,近尺側為陰池
  • 分推大橫紋:以拇指自橫紋中點向兩側分推,稱「分陰陽」,能調和氣血,用於寒熱往來、氣機不暢之證。
  • 合推大橫紋:自兩側向中間合推,稱「合陰陽」,多用於痰濕內阻或氣滯胸悶。

臨床意義

小兒推拿中,橫紋穴主要調理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功能,如食積、嘔吐、咳嗽等。其作用基於中醫「經絡內屬臟腑」之理論,通過手法刺激調節相應經氣,達到平衡陰陽之效。

總結

橫紋一詞於中醫範疇內兼具腧穴與推拿穴位之雙重意義,前者屬經外奇穴,主調氣血虛弱;後者為手法操作要點,重在調理氣機。二者雖名同而實異,然皆體現中醫「辨證施治」之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