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胸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胸悶(中醫名詞詳解)

定義與病機
胸悶,中醫稱為「胸痞」或「胸中痞滿」,指患者自覺胸口窒塞、滿悶不舒,甚者呼吸不暢,多由氣機阻滯、邪擾胸陽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胸膈,與心肺、肝膽、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分型

  1. 濕熱蘊結

    • 因外感濕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蘊中焦,上蒸胸膈,阻遏氣機,表現為胸悶煩滿、口苦黏膩、舌苔黃膩。
    • 如《溫病條辨》所述:「濕熱之邪,阻遏上焦,胸膈痞悶。」
  2. 痰濕阻滯

    • 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壅胸中,氣機不暢,常見胸悶如窒、痰多白黏、肢體困重,苔白滑膩。
    • 此類多見於痰濕體質,或久居濕盛之地者。
  3. 肝氣鬱結

    •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滯胸脅,可見胸悶脅脹、噯氣頻作,脈弦。
    • 《靈樞·本神》言:「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氣鬱化火可兼見口苦咽乾。
  4. 胸陽不振

    • 心陽虛衰或寒邪客胸,陽氣不展,症見胸悶心悸、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 此類與《金匱要略》「胸痹」證候部分重合,屬寒凝心脈之輕證。

辨證要點

  • 問診:辨悶痛性質(脹悶多氣滯,刺痛多血瘀)、誘因(情志、飲食、勞累)。
  • 舌脈:濕熱者舌紅苔黃膩;痰濕者苔白膩;氣鬱者脈弦;陽虛者舌淡胖。

相關古籍論述

  • 《症因脈治》提及:「胸悶之因,或痰結,或氣滯,或血瘀,或火鬱。」
  • 《醫宗金鑒》強調:「痞滿胸悶,當分虛實,實者邪滯,虛者氣弱。」

與西醫學區別
中醫之胸悶涵蓋範圍較廣,可能對應西醫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絞痛」或「焦慮症軀體化症狀」等,但中醫著重從整體辨證,調整氣血陰陽失衡。

附:常見證型簡表

證型 主症 舌脈
濕熱蘊結 胸悶煩熱,口苦黏膩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痰濕阻滯 胸悶痰多,身重困倦 苔白膩,脈濡滑
肝氣鬱結 胸悶脅脹,情緒波動加重 舌淡紅,脈弦
胸陽不振 胸悶氣短,畏寒喜溫 舌淡苔白,脈沉遲

(註:本表僅列典型表現,臨床須結合四診合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