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骨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骨會

骨會為中醫針灸學中「八會穴」之一,出自《難經·四十五難》:「骨會大杼。」意指大杼穴為人體骨骼之氣所聚會之處,主治與骨骼相關之病症。

骨會與大杼穴之關係

大杼穴位於背部,屬足太陽膀胱經,具體位置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其命名與「杼骨」相關,古稱脊椎為「杼骨」,因大杼穴鄰近脊椎,故被視為骨骼精氣匯聚之所。《類經》亦云:「大杼為骨之會,凡骨病皆可治之。」

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腎主骨」,骨骼之強弱與腎精是否充盛密切相關。而大杼穴作為骨會,能調節骨之氣血,並透過足太陽膀胱經與腎經相表裡之關係,間接影響腎氣,從而調理骨骼功能。此外,大杼穴亦為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故能統籌陽經之氣,強化骨骼代謝與修復能力。

臨床應用

  1. 脊椎病症:如頸椎病、腰椎疼痛、強直性脊柱炎等,因大杼穴鄰近脊柱,可疏通局部經氣,緩解僵硬不適。
  2. 虛勞骨弱:因腎虛或久病導致骨骼痿軟、骨質疏鬆,針灸或艾灸大杼穴可補益骨氣。
  3. 外感發熱:大杼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太陽主表,故亦可用於風寒表證之發熱、頭痛。
  4. 骨節腫痛:如風濕性關節炎、骨刺等,可配合其他穴位以通絡止痛。

與八會穴之關聯

八會穴為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種精氣所聚之特定穴位,骨會大杼與其他七會穴(如腑會中脘、血會膈俞等)共同構成中醫針灸治療之重要體系,臨床常依病症特性配伍運用。

古籍記載

除《難經》外,《針灸甲乙經》提及大杼穴可治「頸項痛不可俯仰」,《針灸大成》亦載其主「骨痿骨蒸」,進一步印證其調骨之效。

綜上所述,骨會大杼穴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骨骼系統之樞紐,更能透過經絡聯繫調節整體氣血,廣泛運用於各類骨病及相關虛損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