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骨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骨空」詳解
「骨空」為中醫經典中的重要概念,其涵義可分為解剖結構與經絡腧穴兩大範疇,散見於《黃帝內經》之《素問·骨空論》及《靈樞》等篇章。以下從三方面闡述其內涵:
一、解剖意義
- 骨間空隙
《素問》指出「骨空」為兩骨相連處之空隙,如「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描述前臂橈骨與尺骨間之凹陷,此類結構與經氣流通密切相關。 - 骨髓腔
《靈樞·五癃津液別》言:「津液和合為膏者,內滲於骨空」,此處「骨空」指骨髓腔,為精微物質化生骨髓之通道,反映「腎主骨生髓」之生理基礎。 - 關節腔
如《素問》提及「(骨行)骨空在輔骨之上端」,指膝關節周邊空隙,此類部位易受外邪侵襲,亦為針灸治療風濕痹證之關鍵。
二、經絡腧穴特性
「骨空」亦泛指經脈腧穴所在之骨節孔竅。如督脈之「大椎」、任脈之「鳩尾」,皆位於骨隙間,具調節經氣之效。《骨空論》特別強調任、督、衝三脈與骨空之聯繫,如「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說明經脈貫穿骨空以統攝陰陽。
三、臨床應用
《素問·骨空論》系統記載各類病症之針灸取穴法則,如:
- 痛證:取相應骨空以疏導氣血,如「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
- 水病:針刺「三陰交」等骨空穴位以利水濕。
- 寒熱病:透過刺激特定骨空(如「大杼」)調和營衛。
此理論體現「以骨為樞,空為氣注」的中醫整體觀,後世發展為「骨空刺法」,成為針灸學重要流派之一。
經典補充
《類經》註解:「凡骨之有節,節之有穴,皆可稱骨空」,進一步擴展其範疇至全身關節腧穴,強化骨空作為「氣血輸轉門戶」的理論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