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陵」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陵
別名與出處
陽陵,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大全》,所指即「膝陽關」穴。此穴屬足少陽膽經,與「陽陵泉」同為下肢重要腧穴,然二者定位與主治各異,不可混淆。
定位與取穴
膝陽關位於膝部外側,股骨外上髁後上方凹陷處,當陽陵泉穴直上3寸。取穴時,可令患者正坐或仰臥,屈膝90度,於膝外側關節間隙上方觸及凹陷處即是。
經脈歸屬與特性
屬足少陽膽經,為局部氣血匯聚之所。膽經循行「下出膝外廉」,陽陵穴正處其要衝,與經筋、骨骼關係密切,故主司下肢運動功能,兼調膽經氣血。
主治與功效
- 經絡病症:主治膝髖關節屈伸不利、下肢痿痹、腳氣等局部經絡阻滯之證。
- 筋病:依《素問》「陽陵泉主筋病」之論,膝陽關亦參與調節筋脈拘急、攣痛,尤擅緩解外側副韌帶損傷所致疼痛。
- 氣血失調:可疏泄膽經鬱熱,輔治膽火循經上擾之偏頭痛、耳鳴等。
配伍應用
- 配環跳、風市、陽陵泉,治下肢風濕痹痛(《針灸大成》)。
- 配膝眼、鶴頂,強化膝關節消腫止痛之效。
刺灸法
直刺1-1.5寸,得氣後施以捻轉瀉法;可灸,艾炷灸3-5壯,或溫灸10-15分鐘。
古籍考證
《針灸甲乙經》雖未直言「膝陽關」,但載「陽關在陽陵泉上三寸」,後世據此定名。其功效與陽陵泉相輔相成,後者重於疏肝利膽,前者偏於通利關節。
現代應用
當代臨床多用於膝骨性關節炎、髂脛束綜合征等,針刺或艾灸此穴可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炎症反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