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血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血會,乃八會穴之一,專指膈俞穴。據《難經·四十五難》所載:「血會膈俞。」此穴之所以得名「血會」,實因其所處之位與功能特性使然。

一、穴位定位與命名淵源

膈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約兩橫指)。其位置恰與人體橫膈膜相對應,故名「膈俞」。此穴居心俞(第五胸椎旁)與肝俞(第九胸椎旁)之間,而心主血、肝藏血,膈俞居中調和,猶如氣血運行之樞紐,故稱「血會」,寓意血液匯聚與調節之要處。

二、中醫理論與血會功能

  1. 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 心肝協調:心主血脈,肝藏血並調節血量。膈俞居兩者之間,可調和氣血,兼顧心肝兩臟功能,故凡血虛、血瘀、血熱等症,皆可藉此穴調理。
    • 膀胱經作用:足太陽膀胱經為「陽經之海」,主一身之表,膈俞屬其背俞穴,能溝通內外,調節氣血之盛衰。
  2. 臨床應用
    膈俞穴為血之會穴,凡與血相關的病症皆可配伍運用,例如:

    • 血虛證:如面色蒼白、头晕眼花,可配脾俞、足三里以生血補虛。
    • 血瘀證:如痛經、跌打損傷,可配合三陰交、血海以活血化瘀。
    • 血熱證:如皮膚瘡瘍、鼻衄,可配大椎、曲池以清熱涼血。

三、古籍佐證與延伸見解

除《難經》外,《針灸甲乙經》亦記載膈俞「主吐血、衄血、便血」,進一步確立其止血與調血之效。後世醫家更擴展其用於治療膈肌痙攣、貧血等疾,展現其「血會」之廣效性。

四、現代中醫觀點

現代針灸學認為,膈俞穴能刺激周邊脊神經,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間接影響造血器官(如骨髓)功能,與中醫「治血先調氣」的理論相呼應。此外,穴位刺激可促進局部微循環,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印證「血會」之科學內涵。

綜言之,膈俞作為「血會」,不僅體現中醫「穴性理論」之精妙,更以其獨特位置與功能,成為調理血證的核心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