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益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益氣
益氣,乃中醫學中補益氣血之重要治法,屬「補法」範疇,專指通過藥物、食療或針灸等手段,培補人體正氣,尤以改善「氣虛證」為核心。中醫理論中,「氣」為構成與維持生命活動之基本物質,具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功能。若氣虛不足,則臟腑機能衰退,常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畏寒、食欲不振等徵候。
理論基礎
「益氣」治法源自《內經》「虛則補之」之原則,與脾、肺、腎三髒關係密切。
-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故益氣常從健脾著手,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皆以參、朮、甘草等藥補脾益氣。
- 肺主一身之氣:肺司呼吸,攝納自然清氣與脾運化之穀氣結合,形成宗氣。若肺氣虛弱,可見聲低氣促,宜用黃耆、黨參等補益肺氣。
- 腎為生氣之根:腎藏先天之精,化生元氣(原氣),為氣機運行之根本。久病氣虛者,多兼腎虛,常配伍山茱萸、熟地等補腎填精。
常用方藥舉隅
-
單味藥:
- 人參:大補元氣,尤適氣虛欲脫、脈微欲絕之危證。
- 黃耆:善補脾肺之氣,兼固表止汗,治自汗易感。
- 山藥:平補脾肺腎,益氣養陰,宜氣陰兩虛者。
-
經典方劑:
-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之基礎方,主治脾虛氣弱。
- 補中益氣湯(黃耆、黨參、白朮、升麻等):升陽舉陷,治中氣下陷之內臟下垂、久瀉。
- 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津,針對氣陰兩傷之汗多神疲。
其他應用
除內服藥外,針灸亦常取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以培補元氣;食療則可選粳米、紅棗、蓮子等性味甘平之物,緩補脾胃之氣。
益氣之法需辨明虛損臟腑與兼夾病機,如氣虛兼血虛者宜「氣血雙補」(如八珍湯),氣虛夾濕者則需佐以化濕(如六君子湯加藿香),方契中醫「辨證論治」之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