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月經不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月經不調
病名。首見於《千金要方》卷四〈月經不調〉篇。歷代醫籍中又稱作:
- 月水不調
- 月使不調
- 月經不勻
- 月候不調
- 失信
- 經水無常
- 經水不定
- 經水不調
- 經不調
- 經氣不調
- 經血不定
- 經脈不調
- 經候不勻
- 經候不調
《婦科玉尺》云:「經貴乎如期,若來時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數月一至,皆為不調。」
現代中醫認為,月經不調泛指月經之週期、血量、血色及經質發生異常。
主要類型
-
月經先期
- 月經週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餘日一行
- 多因血熱、氣虛或陰虛所致
-
月經後期
- 月經週期延後七天以上,甚或四、五十日一行
- 常因血虛、血寒、氣滯或痰濕引起
-
月經先後無定期
- 月經週期或提前或延後七天以上,先後不定
- 多與肝鬱、脾虛或腎虛相關
-
月經過多
- 經量明顯多於正常,或經期延長
- 常見病因包括氣虛、血熱或血瘀
-
月經過少
- 經量明顯少於正常,甚或點滴即淨
- 多因血虛、腎虛、血寒或血瘀導致
病因病機
月經不調之病因複雜,主要與以下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 肝: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可致月經先後不定,肝鬱化熱則可能引發月經先期或過多
- 脾:脾主統血,脾氣虛弱可致月經先期、過多或崩漏;脾虛生化不足則可致月經後期或過少
- 腎:腎藏精,主生殖,腎氣不足常導致月經後期、過少或閉經;腎陰虛可致月經先期,腎陽虛則可致月經後期
- 氣血:氣虛則固攝無權,血虛則經血乏源,氣滯血瘀則經行不暢
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房室不節等,均可影響上述臟腑功能,導致月經不調。
辨證要點
臨床上需詳細辨別月經之:
- 週期變化
- 經量多少
- 經色深淺
- 經質稀稠
- 有無血塊
- 伴随症狀
此為辨證論治之關鍵依據。
歷代醫家對月經不調之論述頗豐,相關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採用疏肝、健脾、補腎、益氣、養血、清熱、溫經、化瘀等不同治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