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肌肉
肌肉為人體重要組織之一,涵蓋肌肉組織與皮下脂肪,主司全身運動機能。在中醫理論中,肌肉與脾臟關係密切,其生長、營養及功能狀態皆受脾氣盛衰影響。
中醫對肌肉的認識
- 脾主肌肉
《素問·痿論》曰:「脾主身之肌肉。」指出脾臟為肌肉營養之源,脾氣健運則水穀精微得以輸布,肌肉得以充養而豐滿有力;反之,若脾虛失運,則肌肉消瘦、鬆軟無力,甚至出現痿廢不用之症。 - 肌肉與氣血的關係
肌肉的濡養依賴氣血調和。《素問·平人氣象論》提到:「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說明脾氣能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透過經絡輸送至肌肉,維持其彈性與運動功能。若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可導致肌肉萎弱、麻木或疼痛。 - 經絡與肌肉的聯繫
十二經筋為經絡系統中連綴肌肉、關節的部分,主司肢體運動。若外邪侵襲經筋,或氣血瘀滯,可能引發肌肉攣急、痠痛等症狀,如《靈樞·經筋》所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 - 肌肉與濕邪的關聯
脾喜燥惡濕,若濕邪困脾,運化失常,水濕停滯可滯留肌肉,導致肢體困重、腫脹,甚則形成痰濕瘀阻,影響肌肉功能。
肌肉狀態的臨床意義
- 肌肉豐滿:反映脾氣充足,氣血旺盛。
- 肌肉消瘦:多因脾虛或久病氣血虧損,常見於脾胃虛弱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 肌肉鬆軟無力:提示脾氣虛衰,或濕邪阻滯氣機。
- 肌肉僵硬疼痛:可能為寒凝、血瘀或經筋受邪所致。
綜上,肌肉不僅是運動的執行者,更是反映脾臟功能及氣血狀態的重要指標。中醫通過調理脾胃、疏通氣血、祛除濕邪等方法,可改善肌肉病變,維持其正常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