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腑
概述
臟腑是中醫學中人體內器官的總稱,包括「五臟」、「六腑」及「奇恆之腑」。臟腑理論是中醫生理學、病理學及辨證論治的核心基礎,強調臟腑之間、臟腑與經絡、形體官竅之間的整體聯繫,並以陰陽五行作為其生剋制化的理論框架。《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臟屬陰,主藏精氣而不瀉;腑屬陽,主傳化水穀而不藏。
臟腑的分類
1. 五臟(藏精氣而不瀉)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其功能主藏精氣,化生並貯藏人體的精、氣、血、津液,以維持生命活動。
- 心:「君主之官」,主血脈與神明,統領全身氣血運行及精神意識。
- 肝:「將軍之官」,主疏泄與藏血,調暢氣機,影響情緒與氣血運行。
- 脾:「倉廩之官」,主運化與統血,負責水穀精微的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
- 肺:「相傅之官」,主氣與宣發肅降,司呼吸,通調水道,並輔助心行血。
- 腎:「作強之官」,主藏精與主水,主管生長、發育、生殖及水液代謝。
2. 六腑(傳化物而不藏)
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功能主受納、腐熟水穀,傳化糟粕,以「瀉而不藏」為特點。
- 膽:「中正之官」,貯藏與排泄膽汁,助消化,並主決斷,與肝互為表裏。
- 胃:「水穀之海」,主受納與腐熟水穀,為氣血化生之源。
- 小腸:「受盛之官」,主泌別清濁,吸收精微,並將糟粕下輸於大腸。
- 大腸:「傳導之官」,主傳化糟粕,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
- 膀胱:「州都之官」,貯存與排泄尿液,其氣化功能依附於腎陽的推動。
- 三焦:「決瀆之官」,為氣與水液運行的通路,涵蓋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膀胱)。
3. 奇恆之腑(似腑非腑,似臟非臟)
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形態類似腑,功能則近似臟,貯藏精氣,但不直接參與水穀傳化。
- 腦:「髓海」,為元神之府,主宰精神、感官及運動。
- 髓:由腎精所化,充盈於骨腔,主滋養骨骼及腦竅。
- 骨:支撐形體,保護內臟,並藏髓。
- 脈: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
- 膽:既屬六腑,亦歸奇恆之腑,因其藏膽汁(精微)而不直接傳化食物。
- 女子胞:主月經及孕育胎兒,與腎、肝、衝任二脈關係密切。
臟腑的生理關係
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相互聯繫,形成表裏關係,並以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維持平衡。
1. 五臟與六腑的表裏配屬
- 心與小腸:心火下移小腸,影響小便;小腸熱可上擾心神。
- 肺與大腸: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大腸積滯可致肺氣不降。
- 脾與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司消化吸收。
- 肝與膽:肝主疏泄膽汁,膽貯藏與排泄膽汁,共主決斷。
- 腎與膀胱:腎氣化調控膀胱開合,維持水液代謝。
2. 五行生剋與臟腑功能
- 相生關係: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
- 相剋關係: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臟腑的功能不僅依賴自身的運作,更需整體協調,如《靈樞·禁服》所言:「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在臨床診治中,臟腑辨證是中醫分析病機、確立治法的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