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心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心悸
證名,指未受驚嚇而自覺心跳不寧之症。首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簡稱「悸」;或與「怔忡」互稱,其重症者多歸為怔忡。病因病機多與氣血虛弱、痰飲內停、氣滯血瘀等相關,病位主要在心,然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亦密切相連。
病因病機與證治分類
-
陽虛氣弱
- 證候:心下空虛,惕惕然如人將捕,或先煩而後悸動,脈大無力,或沉細弱。
- 病機:心陽不振,氣虛不能溫煦心神。
- 治法:溫陽益氣,安神定悸。
- 方藥:輕者選小建中湯(《金匱要略》),溫補中焦以生心血;重者用真武湯(《傷寒論》),溫腎化氣以助心陽。
-
陰血不足
- 證候:面色無華,舌淡脈細;若兼陰虛火旺,可見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
- 病機:心血虧虛,心神失養;或陰虛生內熱,虛火擾心。
- 治法:養血補心,虛火者佐以清熱。
- 方藥:血虛為主用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酸棗仁、柏子仁;虛火偏盛者選朱砂安神丸(《醫學發明》),鎮心安神兼清虛熱。
-
水飲凌心
- 證候:胸脘痞滿,頭暈泛惡,小便短少,苔白滑,脈弦滑或沉弦。
- 病機:脾腎陽虛,水濕內停,上犯心陽。
- 治法:通陽化飲,健脾利水。
- 方藥:苓桂朮甘湯(《金匱要略》)合小半夏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溫陽化氣,半夏、生薑和中降逆。
-
痰鬱擾神
- 證候:驚惕不寧,時發時止,甚則猝然心跳欲厥,苔膩脈滑。
- 病機:痰濁內阻,鬱久化熱,痰熱擾心。
- 治法:滌痰清熱,鎮驚安神。
- 方藥: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加黃連、遠志;痰熱熾盛者用茯苓飲子(《證治準繩》),侧重瀉火化痰。
-
氣滯血瘀
- 證候:心悸伴胸悶刺痛,短氣喘息,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結代或澀。
- 病機:心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 方藥: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調氣活血;瘀重痛甚者可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散瘀止痛。
相關概念辨析
- 怔忡:症狀較心悸更劇,發無休止,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如心脾兩虛、肝陽上亢等。
- 驚悸:多由外驚觸發,與情志相關,病機常因驚恐傷腎,累及心神。
中醫論治心悸,重視辨別虛實標本,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兼夾證者則標本兼顧,尤強調「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調理他臟以安心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