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疾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疾病
疾病,乃人體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所生之病證總稱。《靈樞·九針十二原》云:「餘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此句揭示疾病之發,源於正氣不足,外邪內傷相兼為患。中醫論疾,首重整體觀,以臟腑經絡為綱,辨其表裏寒熱虛實,究其病因病機,方能施治。
病因病機
疾病之成,不外乎三因:
- 外因: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由表入裏。如風邪善行數變,寒邪收引凝滯,濕邪黏滯重濁。
- 內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極,傷及臟腑。《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情志失調,氣機逆亂,久則成疾。
- 不內外因:飲食勞倦、跌撲金刃、蟲獸所傷等,直接損形耗氣。
病機關鍵在於「正邪交爭」。《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若正氣虛衰,邪氣乘虛而入,則病由生。如《傷寒論》所述太陽病,乃風寒襲表,營衛失和;或如內傷雜病,脾虛濕困,痰飲內生。
辨證綱要
中醫辨疾,首分「外感」與「內傷」:
- 外感病:多起病急,傳變快,依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如溫病初起,邪在肺衛,見發熱微惡風寒。
- 內傷病:病程纏綿,以臟腑氣血津液失調為主。如肝鬱氣滯,見脅脹噯氣;腎精虧虛,發為腰膝痠軟。
常見病證舉隅
- 風病: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外風如傷風表證,內風則見肝陽化風之眩暈。
- 痰飲:津液不歸正化,聚而成痰。痰濁阻肺則咳喘,痰迷心竅則神昏。
- 虛勞:五臟氣血陰陽虧損,如脾陽虛之腹瀉、肺陰虛之乾咳。
治則大法
《內經》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綱。外感以祛邪為先,內傷以調和為本。如傷寒用麻黃湯發汗解表,濕溫以三仁湯宣化濕熱。
疾病之變,萬千不一,然中醫以「司外揣內」之法,透過望聞問切,審證求因,方能標本兼治,復其陰陽平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