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腑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腑會

腑會為中醫理論中「八會穴」之一,出自《難經·四十五難》:「腑會太倉。」此處「太倉」即指中脘穴,屬任脈,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處。中脘不僅是胃之募穴,亦為六腑之氣所聚,故稱「腑會」。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為六腑功能運作之根本。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皆以「傳化物而不藏」為生理特點,其氣機通降與胃氣密切相關。中脘穴作為胃之募穴,能直接調節胃腑功能,進而影響六腑氣機。因此,凡六腑功能失調,如消化不良、腹脹、嘔吐、泄瀉等症,皆可透過刺激中脘穴以疏調腑氣。

臨床應用

  1. 調和胃氣:中脘穴為治療胃疾要穴,可緩解胃痛、胃脹、食滯等症,常配伍足三里以增強健脾和胃之效。
  2. 通降腑氣:六腑以通為用,中脘能促進膽汁分泌、腸道蠕動,改善便秘或腸道氣滯。
  3. 化痰祛濕:脾胃為生痰之源,中脘配豐隆穴可化痰濕,適用於痰飲內停所致之胸悶、眩暈。
  4. 協調六腑:針灸或艾灸中脘,能整體調節六腑功能,如膽腑鬱熱(口苦)、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利)等,亦可配伍相應經穴加強療效。

配伍與治法

  • 針刺:直刺0.5~1寸,虛證多用補法,實證用瀉法。
  • 艾灸:適用於虛寒性腑病,如胃寒嘔逆,以溫灸壯陽散寒。
  • 配伍舉例
    • 配天樞、關元,治腸腑氣滯之腹痛;
    • 配內關、公孫,調理胃氣上逆之嘔吐。

學理延伸
《黃帝內經》強調「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腑病多因通降失常。中脘作為腑會,體現中醫「治腑以通為補」的原則,透過調暢胃氣,間接恢復六腑傳化之職。此外,中脘亦為「脾胃氣機樞紐」,與脾俞相配,可實現「俞募配穴」,強化調理中焦之效。

此穴之重要性,不僅在於局部治療,更在於其統籌六腑氣機的整體作用,為中醫針灸治療腑病的核心穴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