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太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倉
定義與概念
在中醫學中,「太倉」為一重要術語,具多重含義:
- 人體器官名:
指胃。《靈樞·脹論》云:「胃者,太倉也。」此處「太倉」比喻胃如水穀之海,為儲存與腐熟水穀的重要器官。六腑之中,胃主受納,為「倉廩之官」,故以太倉喻其功能。 - 經絡結聚之處:
《靈樞·根結》記載:「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意指足太陰脾經之氣根於隱白穴(井穴),而上結於「太倉」,此處「太倉」可理解為脾胃氣機匯聚之處,與胃之功能密切相關。 - 腧穴別名:
據《針灸甲乙經》所載,「太倉」亦為「中脘穴」之別名。中脘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屬任脈,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主治脾胃疾患。
中醫理論闡釋
- 胃為太倉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其氣以降為順。《黃帝內經》稱胃為「水穀之海」,強調其儲藏與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胃氣充足,則氣血生化有源;胃氣虛弱,則納差、消化不良,影響全身氣血運行。 - 經絡理論中的太倉:
足太陰脾經「結於太倉」,反映脾與胃表裡相合的關係。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二者共同完成水穀精微的消化與輸布。「太倉」在此象徵脾胃氣機升降之樞紐,亦是後天氣血生成之源。 - 中脘穴(太倉)的治療作用:
中脘穴為治療脾胃疾病之要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效。針灸或艾灸此穴可調理胃痛、嘔吐、腹脹、泄瀉等症。其別名「太倉」亦突顯該穴與胃腑功能的緊密聯繫。
歷史文獻考據
- 《靈樞·脹論》首次以「太倉」喻胃,形容其為「水穀之腑」。
- 《針灸甲乙經》明確將「太倉」列為中脘穴別名,後世醫家如《千金要方》《類經圖翼》等皆沿用此說。
- 明代張景岳於《類經》中進一步闡釋:「太倉即中脘,胃之募也,故能治脾胃諸疾。」
現代應用
在臨床診療中,「太倉」概念延伸至脾胃功能的整體調節。無論是藥物治療或針灸取穴,重視「太倉」(胃與中脘)的調理,均為改善消化功能、促進氣血生成的關鍵。
附:相關術語對照
名稱 | 類屬 | 定位/解釋 |
---|---|---|
太倉(胃) | 六腑 | 主受納腐熟水穀 |
太倉(中脘) | 任脈穴 | 臍上四寸,胃之募穴 |
太倉(經結) | 經絡理論 | 足太陰脾經氣機結聚之處 |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