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體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針灸之體位詳解

體位之定義

體位者,乃針灸施術時患者身體所處之姿態也。中醫針灸講究「形與神俱」,體位之選擇不僅關係到腧穴定位之準確性,更影響經氣運行與治療效果。恰當之體位可使患者舒適安穩,醫者操作便利,實為針灸治療之重要基礎。

主要體位分類

坐位

坐位為臨床常用之體位,又可細分為:

  1. 仰靠坐位:適用於頭面、頸部及上胸部穴位,如百會、印堂、天突等穴。
  2. 俯伏坐位:適宜針刺後頭、項背等部位,如風池、大椎等穴。
  3. 側伏坐位:多用於側頭部穴位,如太陽、率谷等穴。
  4. 屈肘仰掌位:適用於上肢掌側穴位,如內關、神門等。
  5. 屈肘俯掌位:適宜上肢背側穴位,如外關、合谷等。

坐位符合「天人合一」之理,使患者氣機自然流通,然需注意年老體弱者慎用,以防暈針。

臥位

臥位乃最為穩妥之體位,氣血運行平穩,可分為:

  1. 仰臥位:適用於頭面、胸腹及下肢前面穴位,如中脘、關元、足三里等。
  2. 俯臥位:適宜腰背及下肢後面穴位,如腎俞、委中等。
  3. 側臥位:用於身體側面穴位,如環跳、陽陵泉等。
  4. 屈膝仰臥位:特殊情況下用於腹部穴位,可鬆弛腹肌。

臥位符合「臥則血歸於肝」之生理特點,氣血調和,尤適宜體弱、敏感及需長時間留針者。

立位

立位臨床較少採用,僅用於特殊情況:

  1. 直立位:偶用於急救或特定穴位,如人中、湧泉等。
  2. 馬步位:極少數情況下用於強壯者下肢穴位。

立位易使氣血上逆,違背「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之理,故非必要不宜採用。

體位選擇之原則

  1. 因穴擇位:根據所針穴位選擇相應體位,如背部穴取俯臥位,腹部穴取仰臥位。
  2. 因病制宜:根據病情選擇,如氣虛者宜臥位,腰疾者可側臥減壓。
  3. 因時調位:四時氣候不同,體位亦當調整,如夏季易汗出,可適當抬高頭位。
  4. 經絡循行:考慮經脈走向,如針足太陽膀胱經穴,宜俯臥使經氣順行。

體位與經氣關係

中醫認為,體位變化會影響經脈氣血運行。《黃帝內經》云:「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恰當體位可使:

  1. 經脈舒展,氣血暢通
  2. 腧穴顯露,定位準確
  3. 針感易於傳導
  4. 減少不適反應

如針刺委中穴,俯臥位可使膀胱經氣血充盈,增強治療效果;而仰臥位則經氣不暢,影響療效。

特殊體位應用

  1. 過伸位:用於某些關節部位穴位,如針外關時腕部略背伸。
  2. 過屈位:如針內關時腕部略掌屈。
  3. 墊高位:某些穴位需墊高肢體,如針環跳時墊高對側臀部。

此類體位變化皆為使穴位充分暴露,便於進針與得氣。

體位與補瀉手法

體位與針刺補瀉密切相關:

  1. 仰臥位多配合補法,因「陽氣者,精則養神」
  2. 俯臥位多配合瀉法,因「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3. 側臥位可調和陰陽,適宜平補平瀉

醫者當根據虛實情況,結合體位施以相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