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八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八會穴

八會穴為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種精氣所會聚之特定穴位,首載於《難經·四十五難》,其理論基礎結合臟腑生理與經絡學說,臨床應用廣泛。以下分述其定位、功能及運用要旨:

一、八會穴之組成與定位

  1. 腑會——中脘穴

    • 屬任脈,位於臍上4寸。
    • 為胃之募穴,六腑之氣會聚於此,主治脾胃虛弱、脘腹脹痛、嘔逆等腑病。
  2. 臟會——章門穴

    • 屬足厥陰肝經,位第11肋游離端下際。
    • 為脾之募穴,五臟之氣匯於此,調治肝脾失調、積聚痞塊等臟病。
  3. 筋會——陽陵泉穴

    • 屬足少陽膽經,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 善治筋病如攣急、痿痹,《靈樞》謂「筋病治此」。
  4. 髓會——懸鍾穴(絕骨)

    • 屬足少陽膽經,外踝尖上3寸。
    • 補益髓海,主腦病、下肢痿弱及骨髓空虛諸證。
  5. 血會——膈俞穴

    • 屬足太陽膀胱經,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調理血分病症,如血虛、瘀血、吐血等。
  6. 骨會——大杼穴

    • 屬足太陽膀胱經,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主治骨病如頸項強痛、脊椎病變,《類經》註其「統主一身之骨」。
  7. 脈會——太淵穴

    • 屬手太陰肺經,腕掌側橫紋橈側。
    • 為肺經原穴,脈氣所聚,治脈管病變、無脈症及氣血運行不暢。
  8. 氣會——膻中穴

    • 屬任脈,兩乳頭連線中點。
    • 為宗氣之所聚,調氣機鬱滯、喘咳、胸悶等氣病。

二、理論淵源與臨床應用
《難經》提出「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後世延伸至凡與八者相關之病證皆可選用。如:

  • 筋病取陽陵泉,配合「肝主筋」理論,疏肝利膽以舒筋。
  • 血病取膈俞,配以活血化瘀之品增強療效。
    八會穴亦常與其他特定穴配伍,如髓會懸鍾配腎俞補益先天,彰顯「整體調治」思維。

三、其他相關學說

  1. 經外奇穴之「八會」
    見於《千金要方》,定位於手陽明經陽谿穴下五分,近代擴展用於癲狂、目疾等證,屬腧穴學說的補充。

  2. 八脈交會穴
    《標幽賦》所言「八脈連八會」指奇經八脈與十二經相通的八個穴位(如公孫配內關),與前述八會穴不同,然二者皆體現經絡系統的相互聯繫。

四、中醫理論延伸
八會穴之機理,根於「氣血津液」與「臟腑經絡」之關係。如:

  • 氣會膻中反映「上氣海」功能,與呼吸、氣機升降直接相關。
  • 骨會大杼契合「腎主骨」理論,臨床常配腎經穴補腎壯骨。
    此體系不僅用於針灸,亦指導中藥歸經與方劑配伍,如血虛證以膈俞配合四物湯,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