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絕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絕骨

1. 人體部位名
絕骨為中醫解剖名詞,指人體外踝直上三寸(約四橫指)處的腓骨凹陷部位。此名源自《靈樞·經脈》所載:「膽足少陽之脈……直下抵絕骨之端。」因腓骨在此處突然下陷,狀如斷絕,故稱「絕骨」。此部位與足少陽膽經循行密切相關,為經氣匯聚之處,亦為臨床診察與治療的重要參考。

2. 經穴別名
絕骨在中醫針灸學中為兩穴的別名,分別為「懸鍾」與「陽輔」,其定位與功能如下:

  • 懸鍾穴(絕骨)
    出《千金要方》,屬足少陽膽經,為八會穴之「髓會」。定位於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主治髓海不足之症,如下肢痿痹、中風後遺症、頸項強痛,以及骨病相關疾患。此穴亦為調理氣血、強健筋骨之要穴。
  • 陽輔穴(絕骨)
    出《素問·刺瘧篇》王冰註,同屬足少陽膽經,為本經之經火穴。定位於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緣稍前方。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腋下腫痛及瘧疾寒熱等,具疏泄少陽風火、通絡止痛之效。

中醫理論與應用
絕骨部位及同名穴位,與足少陽膽經的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膽經主決斷,循行於人體側面,貫穿頭面、軀幹至下肢,故絕骨穴區的刺激可影響膽經氣機,調和陰陽。臨床上,懸鍾穴(髓會)多用於補益精髓,而陽輔穴偏重於清泄膽火,二者雖同稱絕骨,然功效各異,需辨證取穴。

此外,絕骨區域的觸診(如壓痛、結節)可作為膽經氣血盛衰的診斷依據,輔助辨識肝膽疾患或筋骨失養之證。針灸或推拿此處,能引導經氣,協調上下肢氣血,體現中醫「上病下取」的治療思路。

(註:本文所述內容基於中醫經典理論,具體應用需結合臨床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