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素問》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素問,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在戰國時代可能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於《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記亡失」。

《素問》在漢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傳本。為張仲景、王步和、孫思邈、王燾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

以下是《素問》原文:

黃帝問曰: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何?

岐伯對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 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及其衰也,又不知反求其故。

故真衰於內,而形衰於外,形衰神滅,而病留骨髓,此皆衰老之道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蓋有五: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妄作勞,四曰知足,五曰不畏死。

夫慈,則能養生;儉,則能養財;不妄作勞,則能養精;知足,則能養心;不畏死,則能養神。

故慈者,善於養生;儉者,善於養財;不妄作勞者,善於養精;知足者,善於養心;不畏死者,善於養神。

善於養生者,則不求多活;善於養財者,則不求多富;善於養精者,則不求多強;善於養心者,則不求多樂;善於養神者,則不求多壽。

夫養生者,必先治心;治心者,必先知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可以為成事。

夫未有學養生者,先治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