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動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動脈(中醫名詞)

一、經絡學概念
動脈在中醫理論中,首見於《難經》與《內經》,指人體經脈中搏動應手之部位。《難經·一難》明言:「十二經皆有動脈」,說明十二正經皆存在可觸及搏動之處,此為氣血運行之外在顯現。

  1. 分部與診察

    • 《素問·三部九候論》記載頭部動脈診法,如「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太陽穴)」、「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大迎穴)」,反映古代通過動脈搏動判斷經氣盛衰。
    • 臨床常用診脈點如「寸口脈」(橈動脈)、「趺陽脈」(足背動脈),屬動脈於診斷之具體應用。
  2. 生理意義

    • 動脈搏動為「宗氣」推動之象,《靈樞·邪客》云:「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其強弱可察氣血盈虧與臟腑功能。

二、脈象特徵
動脈亦為二十八脈之一,屬「滑脈」類,其特徵如下:

  1. 形狀與動態

    • 《脈經》描述:「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指脈來短促如豆,滑數有力,搏動局限於關部(寸關尺之關脈位),且節律不勻。
    • 與「滑脈」之流利如珠、「數脈」之頻率加快有別,動脈更強調局部突跳感。
  2. 臨床主病

    • 多見於情志驚恐或氣機逆亂,如《瀕湖脈學》所言:「動脈專司痛與驚」;亦主痛證,因氣血驟阻而脈道拘急。
    • 若孕婦見動脈,可能為胎氣不安之兆,需結合四診合參。

三、與西醫概念之異同
中醫「動脈」重功能表述,非解剖結構:

  • 西醫動脈(Artery)指輸送血液之管道,而中醫視動脈為經氣搏動之「象」,如《醫宗金鑒》強調「脈者,血之府也,周身脈道皆血所充」。
  • 中醫動脈診法涵蓋經絡氣化,如「人迎脈」(頸動脈)與「寸口脈」對比,可辨陰陽經氣失衡。

四、古籍補充

  • 《傷寒論》以動脈為陽明病實熱證候之一,如「陽明病,脈動而數」,提示邪熱亢盛。
  • 《診家正眼》進一步區分:「動為陰陽相搏之候,主痛主驚」,強調其病機為氣血相爭。

此概念貫穿中醫診斷與生理,需結合脈位、脈勢及全身症狀綜合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