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痛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痛經

痛經,又稱「經前腹痛」、「經行腹痛」、「月水來腹痛」、「經後腹痛」等,指女性於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則劇痛難忍之症。此為婦科常見病症,尤多見於青年女性。若僅覺小腹或腰部輕微脹痛不適,屬正常現象,不列為痛經範疇。

中醫認為,痛經之病因病機與氣血運行失調、經脈阻滯密切相關,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氣滯痛經
    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所致。症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痛無定處,或兼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暗紅或有血塊,舌苔薄白,脈弦。
  2. 血瘀痛經
    因瘀血內阻,經行不暢而成。症見經前或經期小腹刺痛拒按,經血量少,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
  3. 寒濕凝滯痛經
    因寒濕之邪客於胞宮,氣血凝滯所致。症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則減,經血量少,色暗有塊,畏寒肢冷,舌苔白膩,脈沉緊。
  4. 氣血虛弱痛經
    因氣血不足,胞脈失養所致。症見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按之痛減,經血量少,色淡質稀,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細弱。
  5. 肝腎虧損痛經
    因肝腎不足,精血虧虛,胞宮失於濡養所致。症見經後小腹綿綿作痛,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經血量少,色淡質稀,舌淡紅,脈沉細。

痛經之治療,需辨證論治,針對不同證型施以相應治法,如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