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俞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俞穴
俞穴,又稱腧穴,為中醫學中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血運行於經脈中的特殊節點,具有調暢氣機、溝通表裡、調和陰陽的作用。
基本概念
依據《黃帝內經》及後世醫家的論述,俞穴指經脈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可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及阿是穴等類別。
- 經穴:歸屬於十四經脈的穴位,共計362個(依據《針灸甲乙經》記載),如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
- 經外奇穴:未歸入十四經脈但具有特定療效的穴位,如太陽穴、印堂穴。
-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壓痛點」,無固定位置,以病患酸脹痛處為穴。
理論基礎
俞穴的作用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
- 氣血輸注:俞穴為經脈氣血匯聚之處,《靈樞·九針十二原》言:「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說明五腧穴(井、滎、輸、經、合)的氣血流注規律。
- 臟腑相通:特定俞穴與臟腑有直接聯繫,如背俞穴(肺俞、心俞等)分布於膀胱經,可診斷和調治相應內臟疾病。
- 遠治與近治:俞穴既可治療局部病症(如睛明穴治眼疾),亦可調理遠端疾患(如列缺穴治頭痛)。
臨床應用
俞穴在針灸、推拿等療法中的運用原則:
- 配穴方法:
- 前後配穴(如膻中配肺俞以寬胸理氣)。
- 上下配穴(如內關配公孫調理脾胃)。
- 本經配穴(如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配曲池疏風解表)。
- 刺灸手法:依據病情施行補瀉,如「燒山火」(補法)、「透天涼」(瀉法)。
經典記載
歷代醫籍對俞穴多有詳述:
- 《黃帝內經》奠定俞穴理論基礎。
- 《針灸甲乙經》(晉·皇甫謐)系統歸納349穴。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宋·王惟一)結合解剖定位,並鑄造針灸銅人示範。
俞穴學說為中醫診療體系的核心之一,其理論與實踐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