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關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關節
關節一詞於中醫典籍中首見於《靈樞·官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其概念可分為兩大範疇:一為解剖生理之結構,二為瘡瘍病程之演變時機,二者雖同稱「關節」,然內涵迥異,需詳加辨析。
一、解剖結構之關節
中醫將骨與骨相銜接之處稱為關節,依其功能可分為兩類:
- 活動關節:具屈伸、旋轉之能,如肩關節(屬手三陽經所過)、肘關節(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相關)、膝關節(為足三陰三陽經交會之所)及指(趾)關節等。此類關節於《黃帝內經》中統屬「機關」之列,主司肢體運動,其功能與經絡氣血之濡養密切相關。若外感風寒濕邪,或氣血瘀滯,則易生「痺證」,表現為關節腫痛、屈伸不利,如《素問·痺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
- 不動關節:如腰骶關節、骶尾關節等,骨縫緊密,幾無活動之性。此類關節多屬「筋骨相合」之範疇,其病變常與腎氣虛衰、督脈失調相關,如《醫宗金鑒》提及「尾閭骨傷」時,即強調補腎強骨之治則。
二、瘡瘍病程之關節
此說見於《外科正宗》,以「關節」喻瘡瘍潰膿與轉歸之關鍵時機,強調癰疽發展之時間規律:
- 陽證瘡瘍:以十四日為「關」,此時膿當外泄,若膿出則腐肉漸脫,新肌始生,終至瘡口收斂。
- 陰證瘡瘍:以二十一日為「節」,其膿化與癒合進程較陽證緩慢。
書中明言:「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指出膿液能否如期排出,直接影響預後。此理論源自中醫「腐去新生」之瘡瘍治療觀,與《內經》「膿成則泄,敗肉則割」之原則相呼應,亦體現「天人相應」之時間醫學思想。
中醫對關節病機之認識
除上述分類外,中醫尤重關節與臟腑、經絡之聯屬。如《靈樞·經脈》論及十二經筋皆結聚於關節,故肝主筋、腎主骨之功能失調,可導致「筋弛骨痿」;而脾虛濕盛者,則易見關節腫脹重濁。此外,三焦氣化不利、痰瘀互結,亦為關節變證之因,如「鶴膝風」(膝關節腫大如鶴膝)即屬此類。歷代醫家對關節病證之論述,皆本於整體觀,結合四診以辨其寒熱虛實,此為中醫論治關節疾病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