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和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和胃(又稱和中)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屬「調和胃氣」之核心治法,針對「胃氣不和」所致氣機升降失常之病機而立。其理論根源於《內經》「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及《傷寒論》「胃和則愈」之說,強調胃氣貴在和降通暢,若失其和,則百病由生。
病機與證候
胃氣不和之成因多端,或由飲食不節(如過食生冷、暴飲暴食)、情志失調(憂思惱怒傷肝犯胃)、外邪內犯(寒濕、暑熱客胃),或久病累及脾胃。其病理關鍵在於中焦氣機壅滯,導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臨床可見:
- 主症:胃脘痞滿脹悶,按之不舒,噯氣頻作,吞酸嘈雜
- 兼症:呃逆聲沈、噁心泛清水、不思飲食、腸鳴矢氣
- 舌脈:舌質淡或邊有齒痕,苔白膩或薄白;脈多弦滑或濡緩
治法與方藥
和胃法以「疏滯通降」為綱,重在調暢中焦氣機,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加減:
-
理氣和胃
選辛香流動之品以醒脾開郁,如:- 陳皮(辛溫理氣,化中焦濕濁)
- 木香(行氣止痛,專通三焦滯氣)
- 砂仁(化濕醒脾,溫中止嘔)
- 枳殼(破氣消積,善除胸膈痞滿)
-
降逆和胃
針對胃氣上逆,常用:- 半夏(辛溫降逆,為止嘔聖藥)
- 旋覆花(咸溫下氣,配代赭石療噫氣不除)
- 生薑(溫中止嘔,解半夏毒)
-
芳香化濕和胃
治濕濁中阻者,如:- 藿香(芳香化濁,解暑醒脾)
- 佩蘭(化濕和中,開胃除痞)
- 白豆蔻(行氣寬中,化濕消痞)
經典方劑舉隅
- 香砂六君子湯(《醫方集解》):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治脾虛氣滯之脘悶嘔惡。
- 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蘇葉。療痰氣交阻之梅核氣兼胃逆。
- 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麴、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消食導滯以和胃氣。
配伍精要
- 氣滯甚者:加香附、佛手疏肝和胃
- 兼寒象者:佐乾薑、吳茱萸溫中散寒
- 濕熱蘊結者:配黃連、梔子清熱燥濕
- 久病入絡:酌加檀香、鬱金活血通絡
此治法體現中醫「六腑以通為用」之思想,臨證時須細辨氣滯、痰阻、食積、血瘀等兼夾病邪,方能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