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和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和胃

和胃,中醫治療學術語。又稱和中。是治療胃氣不和[1]的方法。胃氣不和則升降功能失常,症見胃脘[2]脹悶,噯氣吞酸[3]呃逆噁心[4],厭食,舌淡苔白[5]等。常用藥物陳皮、半夏[6]木香砂仁枳殼香櫞、佛手等。

和胃的關鍵在於調理胃氣,使其升降正常。胃氣升降失常,則會出現胃脘脹悶、噯氣吞酸、呃逆噁心、厭食等症狀。因此,和胃的關鍵在於調理胃氣,使其升降正常。

和胃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膩、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枳殼、香櫞、佛手等。
  3. 針灸治療:常用穴位足三里中脘天樞豐隆等。
  4. 按摩治療:常用手法有揉腹、按摩足三里等。

和胃是中醫治療胃病的重要方法,通過調理胃氣,使其升降正常,可以有效緩解胃脘脹悶、噯氣吞酸、呃逆噁心、厭食等症狀。

和胃的古籍記載

黃帝內經》中記載:「胃者,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關鍵,百病之原藪也。」「胃氣和則五臟安,胃氣不和則百病生。」

傷寒雜病論》中記載:「胃不和嘔吐,不降則噫氣,不腐則吞酸。」

金匱要略》中記載:「和胃降逆,開鬱導滯,消食化積。」

脾胃論》中記載:「和胃者,調理胃氣,使其升降正常也。」

醫宗金鑒》中記載:「和胃者,調理胃氣,使其升降正常,以達到和中安胃之目的也。」

和胃的臨床應用

和胃在中醫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用於治療胃脘脹悶、噯氣吞酸、呃逆噁心、厭食等症狀。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枳殼、香櫞、佛手等。

和胃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藥物治療,還可以通過飲食調理、針灸治療、按摩治療等方法來進行。

和胃是中醫治療胃病的重要方法,通過調理胃氣,使其升降正常,可以有效緩解胃脘脹悶、噯氣吞酸、呃逆噁心、厭食等症狀。

和胃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和胃藥物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不可隨意亂用。
  2. 要注意用藥的劑量和頻次,不可過量或過頻。
  3. 要注意和胃藥物的禁忌症,如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等。
  4. 要注意和胃藥物的不良反應,如腹瀉便秘等。

和胃是中醫治療胃病的重要方法,但在使用和胃藥物時,一定要注意以上幾點,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參考資訊


  1. 胃气不和 - 百度百科

  2. 胃脘痈_百度百科

  3. 吞酸_百度百科

  4. 恶心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5. 关于寒证辨证要点的错误说法是( ) A.恶寒畏寒 B.澄清便溏 C.舌淡苔白 D.脉迟或紧e.面红耳赤_百度教育

  6. 半夏【中药】【中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