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行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行氣

定義與內涵

「行氣」為中醫學與傳統氣功之重要術語,其內涵可分為三方面探討:

  1. 氣功修煉法門
    指透過特定呼吸法引導氣機運行之養生技術,核心在於調息與意念引導。「行氣」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典籍,《抱朴子內篇》明確記載其為「內以養身,外以卻病惡」的功夫,強調透過閉氣訓練延長氣息,達到強身祛病之效。魏晉時期發展為系統功法,唐代《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更深化為內氣導引術。
  2. 治療作用機理
    在中醫病機學中,指人體氣機運行不暢時,透過藥物或針灸等方法疏通氣滯的治療原則,《聖濟總錄》稱「氣滯則病,氣行則愈」。
  3. 生理功能表述
    指人體「氣」的正常輸布與循環狀態,《黃帝內經》言「氣行則血行」,強調其推動血液、津液輸布的基礎功能。

氣功行氣法

閉氣修煉法

《抱朴子·釋滯篇》記載古典行氣術:

  1. 基礎功法
    以鼻深吸氣後閉息,默數至一百二十後由口微吐,要求呼吸細緩深長,以「鴻毛置鼻口而不動」為理想狀態,體現「入多出少」的補氣原則。
  2. 進階訓練
    閉息時間逐漸延長至「心數至千」,認為長期修習可達「老者更少」的返本還元之效。此法被歸類為「龜息法」範疇,屬道家「命功」修持體系。

內氣導引法

唐代發展出更精微的意念導氣技術:

  1. 循經行氣
    以意識引導內氣沿經脈運行,如《黃庭內景經》所述「灌溉五華植靈根」,強調氣行任督二脈的小周天循環。
  2. 布氣攻病
    《養性延命錄》載「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透過意念導引氣至病灶,結合「六字訣」呼吸法治療臟腑疾病。

中醫治療學之行氣

病理基礎

氣機鬱滯主要表現為:

  • 臟腑氣滯:胸脅脘腹脹悶(肝鬱氣滯)、呃逆噯氣(胃氣上逆)
  • 經絡氣阻:局部脹痛、走竄不定(如脅痛、疝氣)

行氣治法

  1. 藥物行氣
    根據病位選用不同藥材:

    • 脾胃氣滯:陳皮、木香、砂仁(辛香醒脾)
    • 肝膽氣鬱:香附、青皮、鬱金(疏肝解鬱)
    • 三焦氣阻:枳實、厚朴、大腹皮(破氣寬中)
  2. 配伍法則

    • 氣滯兼血瘀:配川芎、丹參(氣血雙調)
    • 氣鬱化火:佐黃芩、梔子(行氣清火)
    • 氣虛滯:加人參、白朮(補而行之)
  3. 外治法

    • 針灸取穴:太沖、內關、膻中(調暢氣機要穴)
    • 推拿手法:擦脅肋、摩腹(《諸病源候論》導引術)

歷史淵源與發展

  1. 先秦起源
    《行氣玉佩銘》戰國文物記載「行氣,深則蓄,蓄則伸」,為最早的行氣功法文獻。

  2. 漢唐體系化
    醫家將行氣理論融入治療,《諸病源候論》載「導引行氣」治療五勞七傷。
  3. 宋明分化

    • 醫家側重藥物行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蘇散)
    • 道家發展丹道行氣(《周易參同契》火候說)

此術語完整體現中醫「氣化—形質」的二元觀,兼具養生實踐與臨床治療雙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