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氣會乃八會穴之一,為中醫針灸理論中專司調理氣機之要穴。據《難經·四十五難》所載:「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明確指出其對應穴位為羶中穴(又稱「上氣海」),定位於胸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之中點處。
氣會與羶中穴之關係
羶中穴屬任脈,為宗氣之所聚。《靈樞·海論》言:「羶中者,為氣之海」,強調其統攝人身諸氣之功能。中醫認為,肺主一身之氣,而羶中穴居胸中,毗鄰肺臟,故能調節肺氣、疏理氣機。凡氣滯、氣逆、氣虛等證,如胸悶、咳喘、噎膈、心悸等,皆可藉刺激此穴以達寬胸理氣、宣肺降逆之效。
氣會之生理基礎
- 宗氣樞紐:羶中穴為宗氣(由水穀精氣與自然清氣相合而成)輸布之關鍵,影響呼吸推動與血脈運行。
- 三焦氣化:三焦為氣機升降之通路,羶中穴通過調暢三焦氣化,協調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之氣機轉輸。
- 心包絡之募穴:羶中亦為心包絡之募穴,與情志密切相關,故對氣鬱所致之鬱證、梅核氣等具疏解之效。
臨床應用
- 氣滯證:如肝鬱氣滯之脅脹,可配太衝、期門以疏肝理氣。
- 氣逆證:如胃氣上逆之嘔噦,配伍中脘、內關以降逆和胃。
- 氣虛證:若見氣短乏力,常與氣海、足三里同用,補益中氣。
與八會穴之聯繫
氣會為八會穴中專主氣病者,與其他七會(如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等)共構中醫「臟腑—氣血—經絡」調治體系。此理論源於《難經》,強調特定穴位對人體精微物質(氣、血、筋、骨等)的全局調控作用。
綜言之,氣會羶中穴乃中醫調氣之核心,其作用貫穿氣機升降、臟腑協調及情志調暢,為臨床治氣病之重要樞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