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腹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腹痛

腹痛為中醫常見證候,首見於《素問·舉痛論》,泛指脘腹、脅腹、臍腹、少腹等部位的疼痛。《癥因脈治》明確劃分:「痛在胃之下,臍之四旁,毛際之上,名曰腹痛。」歷代醫家對腹痛的辨證分型與病機闡述甚詳,以下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及治療原則三方面論述。

一、病因病機

腹痛成因複雜,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失調、氣血瘀滯、臟腑虛衰等皆可致病。《萬病回春》歸納為「寒、熱、食、血、濕、痰、蟲、虛、實」九類,而《景嶽全書》進一步強調虛實之辨:「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多虛,暴痛多實。」此外,衝任失調、癥瘕積聚(如蓄血、腫塊)亦能阻滯經絡,引發腹痛。

二、辨證分型

  1. 部位辨證

    • 《醫宗必讀》以三焦分部:「臍以上屬太陰脾,當臍屬少陰腎,少腹屬厥陰肝及衝脈、大小腸。」
    • 《醫學舉要》分「無形」與「有形」:無形之痛多因氣滯、寒凝;有形之痛則見於瘀血、食積、蟲積等。
  2. 性質辨證

    • 寒痛:綿綿作痛,得溫則減,舌淡苔白,脈沉緊。
    • 熱痛:灼痛拒按,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 氣滯痛:脹痛走竄,噯氣或矢氣後舒,脈弦。
    • 血瘀痛:刺痛固定,夜間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
    • 食積痛: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瀉後痛減。
    • 虛痛:隱痛喜按,勞累加重,脈弱無力。

三、治療原則

龔廷賢於《壽世保元》提出總綱:「外邪者散之,內積者逐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具體治法如下:

  • 寒證:溫中散寒,方如附子理中湯。
  • 熱證:清熱通腑,方如大承氣湯。
  • 氣滯:疏肝理氣,方如柴胡疏肝散。
  • 血瘀:活血化瘀,方如少腹逐瘀湯。
  • 食積:消食導滯,方如保和丸。
  • 虛證:健脾益氣,方如小建中湯。

腹痛之治,需結合臟腑經絡所屬,調理氣血陰陽,兼顧脾胃升降,方能標本同治。歷代醫家經驗,可參見「胃脘痛」、「脅痛」、「癥瘕」等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