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疏肝理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疏肝理氣

疏肝理氣為中醫治療肝氣鬱結證的關鍵治法,屬「和法」範疇,旨在調暢肝氣、解除鬱滯,恢復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氣鬱結多因情志不遂、壓力積累或外邪侵擾,導致氣機阻滯,臨床常見胸脅脹滿、噯氣頻作、情緒抑鬱或急躁易怒、月經不調(如經前乳脹、經期不順)等症狀。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負責調暢全身氣機,協調脾胃運化、膽汁分泌及情志活動。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則易形成「肝鬱」病理狀態,進一步可能化火(肝火)、犯脾(肝脾不調)、挾痰(痰氣互結)或致血瘀。疏肝理氣法即針對此核心病機,透過藥物或針灸疏通鬱滯,使氣行血活。

常用方藥

  1.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以柴胡為君藥,配伍香附、陳皮、川芎等,擅長緩解胸脅脹痛、情緒低落。
  2.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結合疏肝與健脾,適用於肝鬱兼脾虛之證,如腹脹食少、神疲乏力。
  3. 四逆散(《傷寒論》)
    針對肝氣鬱結導致的手足不溫、脘腹疼痛,體現「疏肝解鬱,透邪外達」之效。

配伍要點

疏肝理氣藥多屬辛散之品,如柴胡、香附、青皮等,常佐以養血柔肝的當歸、白芍,以防辛燥傷陰;若肝鬱化熱,可加梔子、黃芩清泄鬱火;兼血瘀者,配丹參、鬱金活血行氣。

相關治法延伸

  • 疏肝健脾:針對「肝鬱脾虛」,如逍遙散加減。
  • 疏肝和胃:用於肝氣犯胃之呃逆、胃痛,如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 疏肝利膽:治療膽汁排泄不暢之脅痛、口苦,如茵陳蒿湯配合鬱金、金錢草。

此治法不僅用於情志疾病,亦廣泛應用於消化系統、婦科及內分泌失調等病症,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