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脘之中醫釋義與應用

一、詞義解析

胃脘為中醫學之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解剖概念
    泛指胃之腔體部位,即現代醫學所指之胃部解剖位置。於中醫理論中,「脘」本義為腔體空間,與「管」相通,故胃脘即指胃本身及其內在空間。臨床上常用於描述胃部病變所在,如《靈樞》所述「胃脘當心而痛」,即指心窩處(相當於胃脘部)疼痛之徵象。
  2. 經穴別名
    胃脘於《黃帝內經》中亦作為特定腧穴之代稱,歷代醫家注解略有差異:

    • 《素問·氣穴論》明言「上紀者,胃脘也」,唐代王冰注釋此指「中脘穴」。
    • 《類經圖翼》承襲此說,直接將胃脘列為中脘穴之別名。
    • 《針灸聚英》則提出不同見解,認為胃脘應為「上脘穴」之別稱。

    此爭議反映穴位命名之演變,需結合具體經文與臨床應用辨別。


二、經穴定位與理論基礎

(1)中脘穴

  • 歸屬:任脈(RN12),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 功能:和胃降逆,化濕理氣。《針灸甲乙經》載其主治「胃脹者,腹滿胃脘痛」,善治各類脾胃失調。
  • 定位:臍上四寸,當胸劍結合與臍中連線中點。

(2)上脘穴

  • 歸屬:任脈(RN13),為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 功能:降逆止嘔,寧神定志。《千金要方》指出其對「心痛煩滿」之效,適用於胃氣上逆之證。
  • 定位:臍上五寸,中脘穴上一寸處。

歧義釐清:兩穴皆鄰近胃脘區域,中脘因屬胃之募穴,與胃腑功能聯繫更密,故多數醫家傾向王冰註解。


三、胃脘於中醫理論之延伸

  1. 生理關聯

    • 受納腐熟:胃脘為「水穀之海」,主司接受與初步消化飲食,其氣宜降,與脾之升清相表裏。
    • 經絡連屬: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其循行「下膈,入胃」,故胃脘病變常反映於經脈所過之處。
  2. 病理表現

    • 氣機失調:如「胃脘痞滿」多因氣滯、濕阻或寒凝所致。
    • 疼痛特徵:寒邪客胃則「猝痛拒按」,胃陰不足則「隱痛灼熱」,皆以胃脘為核心病位。
  3. 診斷意義
    古醫籍常以按壓胃脘部辨證:《醫學心悟》提及「痛而手不可近者實,按之痛止者虛」,此類手法今稱「脘腹診」。


四、文獻溯源

  •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提示胃經病變可外顯於胃脘不適。
  • 《傷寒論》小結胸證「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即胃脘部病理反應之例證。

此詞彙之多重內涵,體現中醫「形氣相參」之特色,需於臨證時綜合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