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腹脹

腹脹,又稱「腹滿」,指腹部脹大或脹滿不適之證,首見於《靈樞·玉版》、《靈樞·水脹》等篇。其成因多與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常相關,尤以脾胃為關鍵。

病因病機

  1. 陽虛陰積
    《諸病源候論·腹脹候》云:「陽氣外虛,陰氣內積。」陽氣虛弱則衛外不固,易感風冷邪氣,陰寒之氣積於臟腑,與脾氣相搏,致氣機壅滯,發為腹脹,兼見氣微喘。
  2. 寒熱虛實之分
  • 寒脹:臨床多見,因寒邪凝滯,氣行不暢,症見腹滿喜溫、便溏、脈遲緩。
  • 熱脹:較少見,多因濕熱內蘊,氣機阻滯,症見煩熱、便燥、小便黃赤、脈數。
  • 氣虛脹:脾氣虛弱,無力統血,血散成脹,症見大便時結時溏、小便清利或渾白,脈緩大而滯,治宜益氣固血,如四君子湯加減。
  • 血虛脹:陰血不足,氣失斂攝,症見煩躁、便燥、尿黃,脈浮數而弦,治宜養血調氣,如四物湯加減。
  1. 外感內傷
  • 外因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侵襲,阻遏氣機,可用藿香正氣散疏解表邪。
  • 內因七情:憂思悲恐致氣機鬱滯,如沈香降氣散調暢氣機;若憂思傷脾,心腹脹滿、腸鳴漉漉,可用局方七氣湯。

臟腑辨證

  1. 脾胃虛寒
    中陽不足,水穀不化,症見腹冷脹滿、食少乏力,宜附子理中湯溫中散寒。
  2. 腎虛寒凝
    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致腹脹肢冷,宜濟生腎氣丸溫腎化氣。
  3. 濁氣上逆
    《內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症見脘痞噯氣,可用生薑瀉心湯加木香、厚朴降逆和胃。

兼證治法

  • 食積脹:因飲食停滯,脘腹脹滿拒按,宜消食導滯,如保和丸。
  • 蟲積脹:因寄生蟲擾動氣機,腹痛時作,宜驅蟲安腑,如烏梅丸。
  • 水濕脹:水氣停聚,腹大如鼓,可按水腫論治,如實脾飲。

腹脹一證,總以調和氣血、疏理臟腑為要,需審因辨證,不可概用辛溫耗氣或苦寒傷中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