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筋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筋會詳解
筋會為中醫針灸學中「八會穴」之一,首載於《難經·四十五難》:「筋會陽陵泉。」意指全身與「筋」相關的氣血精微皆會聚於此穴,故臨床常用以調治筋肉病證。
筋會與陽陵泉的關係
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之合穴,五行屬土,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膽經與肝經相表裡,而肝主筋,《素問·痿論》言:「肝主身之筋膜。」故肝氣充盈與否直接影響筋的柔韌與功能。陽陵泉作為膽經要穴,可疏泄肝膽鬱滯,調節筋脈氣血,因而被定為筋會。
中醫對「筋」的認識
「筋」泛指人體的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其功能依賴肝血濡養及經絡氣血通暢。《靈樞·經脈》提到:「筋為剛,肉為牆。」說明筋主司關節運動與肢體屈伸。若肝血不足、外邪侵襲或氣滯血瘀,則易見筋脈拘急、弛緩或疼痛,如痹證、痿證、中風後肢體攣急等。
筋會的臨床應用
陽陵泉作為筋會,主治一切筋病,包括:
- 筋脈拘攣:如小腿抽筋、肩頸僵硬,可配穴太衝、合谷以柔肝舒筋。
- 筋痿無力:如痿證肢體萎軟,常配伍足三里、三陰交益氣養血。
- 關節痹痛:如膝關節腫痛,配合犢鼻、血海以通絡止痛。
- 肝膽失調:因肝主筋,膽經循行過脅,故脅痛、口苦者亦可取此穴疏利肝膽。
針刺與配穴思路
針刺陽陵泉多直刺1~1.5寸,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古籍《針灸甲乙經》載其治「膽脹,脅下支滿,嘔吐」,後世擴展至中風偏癱、扭傷等症。臨床常與其他會穴配伍,如筋會陽陵泉配血會膈俞,治血不榮筋之麻木;配骨會大杼,強健筋骨。
理論延伸
八會穴中,筋會與其他七會(如氣會膻中、血會膈俞)共同體現中醫「臟腑—經絡—體表」的整體觀。陽陵泉不僅是筋會,亦為膽經合穴與下合穴,兼具調節膽腑功能之效,反映一穴多用的針灸特色。
此穴之重要性,歷代醫家多有驗證,如《千金要方》以陽陵泉治「腳冷無血色」,《標幽賦》稱「陽陵泉治膝腫之難消」,均彰顯其通筋活絡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