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鬱脾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鬱脾虛
病證名,屬中醫臟腑辨證範疇,指因肝氣鬱滯,疏泄失常,進而影響脾土運化功能所呈現的虛實夾雜證候。中醫理論中,肝屬木,主疏泄,調暢氣機;脾屬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肝木與脾土之間存在「相剋相制」的關係,若肝氣鬱結,疏泄失司,則易橫逆犯脾,導致脾失健運,形成「肝鬱乘脾」之病理狀態。
病因病機
- 情志因素:長期憂思惱怒,肝氣不舒,氣機鬱滯,木不疏土,致使脾運受阻。
- 飲食勞倦: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虛則肝木相對亢盛,反過來加重肝鬱。
- 體質偏頗:素體脾虛或肝旺之人,易因外因誘發此證。
臨床表現
- 肝鬱證候:胸脅脹滿或疼痛,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善太息(長嘆氣),女性可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
- 脾虛證候:食慾不振,脘腹脹悶,飯後加重,大便溏薄或先硬後溏,肢體倦怠乏力,面色萎黃。
- 舌脈特徵:舌淡紅或偏淡,舌苔薄白或微膩,脈弦細或弦緩。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疏肝解鬱,健脾和胃」為原則,側重調理中焦。經典方劑包括:
-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疏肝,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朮、茯苓健脾,薄荷、生薑助疏泄,甘草調和諸藥。若兼熱象,可加牡丹皮、梔子(丹梔逍遙散)。
- 痛瀉要方(《景岳全書》):白朮健脾,白芍柔肝,陳皮理氣,防風散肝鬱,專治「肝鬱脾虛」之腹痛泄瀉。
- 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針對氣鬱明顯兼脾虛者,疏肝與益氣並行。
中醫理論延伸
肝鬱脾虛若久未調治,可能進一步演變為:
- 氣滯血瘀:肝鬱日久,氣滯導致血行不暢,出現刺痛、舌紫暗等。
- 濕濁內蘊:脾虛生濕,濕聚成痰,表現為苔厚膩、體重困倦。
- 氣血兩虛:脾運化無力,長期氣血生化不足,形成虛勞。
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症」、「慢性肝炎」等疾病,中醫辨證時需結合整體狀態,靈活調整治則與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