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鬱脾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鬱脾虛
肝鬱脾虛,病證名。指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虛證候。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則疏泄不利,脾氣亦因之運化失職,出現以消化功能減弱為主的證候,如食少納獃,脘腹脹悶,四肢倦怠,腸鳴失氣,及脅脹痛等。治宜健脾疏肝,以健脾為主。
肝鬱脾虛的病因病機,主要在於肝氣鬱結。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則疏泄不利,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虛。脾虛則運化失職,出現以消化功能減弱為主的證候。
肝鬱脾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消化功能減弱:食少納獃,脘腹脹悶,腸鳴失氣,大便溏薄。
- 肝鬱氣滯:胸脅脹痛,噯氣頻作,口苦咽乾,舌苔薄白。
- 脾虛氣弱:四肢倦怠,不思飲食,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 肝鬱化火: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
肝鬱脾虛的治療,以健脾疏肝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湯等方藥治療。
肝鬱脾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飲食調理,避免暴飲暴食。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和治療肝鬱脾虛。
肝鬱脾虛是中醫常見的病證,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在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古籍原文
- 《黃帝內經》:「肝者,將軍之官,主疏泄,疏泄則通,鬱結則痛。」
- 《素問·肝論》:「肝主藏血,其華在目,其充在筋,其志在怒,其液為汗。」
- 《靈樞·本神》:「肝者,罷極之本,精神之舍也。」
- 《金匱要略》:「肝鬱脾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
- 《傷寒論》:「胸脅滿痛,脅下支滿,按之痛甚,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此肝氣鬱結,胸脅相連,氣結在裡也。」
肝鬱脾虛是臨床常見的病證,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在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