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醫的初學者來說,想要快速進入中醫領域,從「活血化瘀」的概念入手,是最容易理解的切入點。
運用經絡檢測,可以清楚觀察到身體哪些部位有瘀阻現象,進而針對這些部位進行疏通,這是最簡單的養生下手處。
本文將透過活血化瘀的理論基礎,結合經絡檢測數據,作為中醫養生初學者的入門參考,應用中醫理論於實際生活中。
透過「活血化瘀」理解中醫最容易
許多人想學習中醫,卻發現讀了很多書還是看不懂,原因很簡單,因為中醫與現代醫學觀念差異太大了。
例如,一個人生病了,你對他說「寒氣重」、「少陽病」或「肝氣鬱結」,這些術語對一般人來說都太抽象了。
如果你說「你的肝不好」,病患可能會以為是西醫所說的肝臟出了問題,跑去醫院檢查卻發現一切正常。
但如果你換個方式,說「你的經絡氣血不通,氣血循環有阻礙,只要疏通阻塞的部位,病症就會改善」。
這樣的說法就比較容易讓人理解。這正是中醫裡所說「活血化瘀法」的基本概念。
也正因為這個概念通俗易懂,絕大多數人對中醫的初步理解,往往都是從這個角度開始的。因此,深入理解「活血化瘀」的原理與方法,就變得格外重要。
氣血和暢是生命健康的基石
中醫認為,身體的「氣」是一種能量,負責推動、保暖、防禦、固定身體機能,讓身體運作正常。
而「血」則像營養的搬運工,負責滋養全身、提供營養,幫助臟腑正常工作。
中醫有句話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意思是氣能幫助血產生、流動,並控制它不亂跑;血則載著氣、滋養氣,兩者是互相依靠、密不可分的。
《黃帝內經》提到「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簡單來說,只要經絡氣血運行順暢,人就健康;如果經絡氣血不順、卡住了,就可能產生「瘀血」,也就是百病的根源。
那什麼是瘀血呢?瘀血就是體內的血液流得不順、甚至停住了,變成一種病理產物。造成瘀血的原因有很多,像是:
- 氣滯:氣帶不動血,血就卡住了。常見於情緒不好、壓力大、肝氣鬱結的人。
- 氣虛:氣太弱,推不動血,血流得很慢。多見於長期生病、年紀大、身體虛弱的人。
- 寒凝:血怕冷,遇冷就不流。像是吹到寒風或體質偏寒的人容易這樣。
- 熱灼:身體太熱,血會變得濃稠,流不動。像發燒、體內火氣大等情況。
- 外傷:跌倒、撞傷或開刀後,血流出脈絡之外,積在體內變成瘀血。
- 血虛:血量太少,血管裡不夠充足,流動就變慢了。
- 痰濕阻滯:體內太濕、有痰,會卡住氣的運行,間接讓血也流得不好。
瘀血最大的問題是會造成經絡「堵塞」,而「不通就會痛」,進而造成臟腑、器官疾病。
所以很多像心絞痛、月痛經、關節痛這類固定位置、刺痛型的疼痛,其實都可能和瘀血有關。
2025年7月期間,具有一位會員回報,他之前因為胸部撞傷,就算是連最炎熱的7月期間,他依然檢測出「上虛下實」的經絡型態(見下圖)

他分享說,常常出現胸痛,可見身體裡的氣血如果不能順暢地流動,最終可能造成瘀血,而瘀血又會引起各種疾病。
微循環障礙是許多慢性病和衰老的共同病理基礎,與中醫「久病入絡」、「久病多瘀」理論高度契合。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醫,會讓人更容易上手,也更能理解中醫為什麼常常強調「活血化瘀」的重要性。
事實上,要印證瘀血這件事,透過經絡檢測是非常容易的。2025年7月期間,有一位會員就寫信來詢問,由於腳部受傷開刀,腳部進行經絡檢測的能量都是很低的,而這也是常見的現象。
過去十幾年來,也不少會員都回報,他們發現只要是車禍後腳受傷的人,通常腳部的數值會相對低下(見下圖),印證了氣血循環不通的理論。

活血化瘀為何效果強大?
活血化瘀法直擊核心病理環節,直接針對「瘀血」這一關鍵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疏通被阻滯的通道,恢復氣血正常運行。
這如同解開了疾病的一個核心「死結」,運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改善很多疾病,常見如下:
- 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腦梗塞、腦出血後遺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有瘀象者)。
- 婦科疾病: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症、產後惡露不絕。
- 外傷科疾病:跌打損傷、骨折、軟組織挫傷、術後粘連、疤痕疙瘩。
- 疼痛性疾病:各種頑固性頭痛、頸肩腰腿痛、關節痛、神經痛。
- 皮膚病:皮膚粗糙、色素沈著(黃褐斑、老年斑)、脫發、銀屑病、硬皮病、結節性紅斑。
- 慢性病及疑難雜症: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糖尿病併發症(周圍神經病變、血管病變)、腫瘤(輔助治療及減輕放化療副作用)、精神疾病(有瘀血證候者)
- 亞健康狀態:面色黑暗、唇舌青紫、身體不明原因全身疼痛麻木...等等。

此外,活血化瘀成為預防疾病和延緩衰老的關鍵方法,透過改善微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清除體內病理產物,有助於預防心腦血管事件、腫瘤形成,並延緩組織器官衰老。
清朝時期推廣活血化瘀法的中醫大師王清任,在其書中紀錄各式各樣拍案叫絕的疑難雜症案例,依據學者統計相關疾病不少。
包含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齊、心臟瓣膜病、動脈炎、靜脈炎)、高血脂、嚴重頭痛及各種疼痛(心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軟骨炎、胸部外傷、肋間神經痛)、嚴重失眠、各種婦科疾病(月經不調、不孕症、崩漏、痛經..等)、各種皮膚病、情緒問題(煩躁易怒)…等等。
豐富多樣的「活血化瘀」方法
中醫「活血化瘀法」只是一個大範圍的概念,是一個龐大、精細、層次分明的體系,透過以下的手段,達成活血化瘀的目的:
1.藥物食物療法
千年來,中醫運用各式各樣的活血化瘀中藥,分級藥性較平和,兼有養血作用的有當歸、丹參。
常用的活血化瘀藥如:續斷、柴胡、骨碎補、川芎、代赭石、山楂、赤芍、血竭、牛膝、杜仲、三七、貝母、冰片、澤蘭、藕節、紅花、木香、麝香、乳香、沒藥、兒茶
還有一種破血藥,作用峻猛,用於瘀血重證、癥瘕積聚,常用如:桃仁、水蛭、虻蟲、三稜、莪朮...等等。
最常見的方劑清單: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補陽還五湯、桃紅四物湯、復元活血湯、桂枝茯苓丸、抵擋湯...等,針對不同部位和證型的瘀血。
近代的中醫師很喜歡用這類藥物,尤其是「血府逐瘀湯」被運用的頻率很高。
食用具有活血散結作用的食物,包含山楂、黑木耳、洋蔥、生薑、大蒜、玫瑰花、醋、少量黃酒也可運用。
2.針灸、推拿、按摩療法
通過針刺,刺激特定穴位(如血海、膈俞、三陰交、合谷、太衝及阿是穴),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刺絡放血更是直接祛除瘀血的強效方法。
艾灸尤其適用於寒凝血瘀證,溫通經絡,散寒化瘀(如灸關元、氣海、足三里)。
運用特定手法(例如:推、揉、按、摩、拿、撥)作用於經絡穴位和肌肉組織,直接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松解粘連,緩解疼痛。
3.經絡拍打與外治法
古人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如紅花、桃仁、乳香、沒藥、伸筋草、透骨草)製成膏藥、藥酒或煎湯外敷、浸泡患處,直達病所。
也會運用刮痧、拔罐,通過物理刺激造成局部毛細血管擴張甚至輕微出痧,起到活血通絡、祛瘀排毒的作用。
近代最常見的,就是直接進行經絡拍打,方法最簡單,效果最快,FB中醫養生生團有一些專攻經絡拍打,不少慢性病患者透過拍打之後,得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然而,雖然這些養生老師,總冒著法律風險出來推廣刮痧、拍打、拔罐、拉筋治百病,多數人身上出現慘不忍睹的瘀痧,簡直就像命案現場,造成許多醫學界認為拍打是對毛細血管造成破壞。
不過,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忍痛拍打自己的身體?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種方法,在多數的時候還真的蠻有效的。
4.運動導引
通過特定的肢體運動和呼吸吐納,主動地引導氣血運行,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長期練習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強身健體功效。
會員之中,有一些人經常在練武術,或者是太極拳,這都對於疏通經或活血化瘀有很好的幫助。
正確理解「活血化瘀」的行與不行
「活血化瘀」在中醫的治療體系中,有點像是「普及版」的概念。尤其是中醫初學者,深信這種方法能包治百病、萬試萬靈。
但對真正的中醫高手而言,它其實只是眾多治療方法中的一種,而且有其侷限,不能一味套用。
關鍵在於,我們應該深入探討氣血瘀阻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單純地活血化瘀。
例如,有些人之所以出現氣滯血瘀,是因為體內寒氣與濕氣過重,導致陽性經絡長期阻塞。
這種情況下,即使進行經絡拍打療法,如果寒濕未除,經絡仍會很快再次堵塞。
另外,某些人因長期氣血不暢,體質已經十分虛弱,若再以強烈手法拍打經絡,只會使身體更為虛弱。
對於有出血傾向或正在出血的人,更應禁用或慎用此類方法。此外,多數活血化瘀的中藥可能會引發流產或早產,因此懷孕者須特別小心。
而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Warfarin)者,也不適合使用此類藥物。
「雲端中醫」的會員,透過經絡檢測直接看到異常經絡,直接進行經絡拍打與活血化瘀,完全沒有模糊地帶,直接進行活血化瘀處置。
然而,更完整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是從「經絡型態」的本身分析造成疾病的背後原因,去除體內寒濕、調和臟腑,疏通情緒障礙,這才會是相對完整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