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醫驗》~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外感

(案1)數歲,一兒。始因外感風邪,惡寒發熱,服消食、發散之劑,經旬不解。此係熱傷元氣,不得再進表藥,以滋陰之劑投之。

柴胡淡豆豉黃芩,元參,天花粉知母地骨皮陳皮

服二劑,諸症俱減,惟身熱未除。不與藥,以寒涼不宜多邊耳。宜節飲食、避風寒為要。

三日後,熱至午後方涼,作止有時。竟以骨蒸勞熱治。

知母,地骨皮,銀柴胡,柴胡,黃連山楂,粉甘草

如熱而不止,前方加鱉甲青蒿黃耆

(案2)一兒,感冒發熱。

羌活,乾葛,防風紫蘇葉,陳枳殼,陳皮,山楂,麥芽,粉甘草

(案3)一兒,傷食感冒,身熱將愈,遍身發生淡紅風塊。自此而餘邪盡泄,可無積瀉之患矣。不必洗浴。

薄荷,防風,荊芥穗,羌活,山楂肉,蟬衣,甘草

(案4)一兒,十四歲。素有骨蒸盜汗。因知識已開,相火妄動,以致身熱盜汗,肢體瘦削。宜滋陰降火,若作外感治,誤矣。

生地,歸身,白芍,川黃柏,地骨皮,知母,秦艽白朮,白茯苓,新會皮,甘草

(案5)一兒,發熱煩躁,口燥唇乾,脈兩寸浮數。此外感風邪所致。

淡豆豉,薄荷葉,黃芩,山梔,黃連,江枳殼,新會皮,甘草

(案6)一兒壯熱煩躁,汗出不止,服藥已愈。後更發熱,遂至鼻竅開張,痰涎壅盛,狀似驚風。

淡豆豉,黃連,黑山梔,陳皮,山楂,犀牛黃膽星,鉤藤鉤

(案7)一兒,惡風發熱,六七日不解,食減面黃,語言懶怯,手心熱。此外感而兼內傷之症。

乾葛,紫蘇葉,黃芩,黑山梔,楂肉,陳皮,粉甘草,生薑

(案8)一兒,患積熱症。服藥愈後,失於調補,以致元氣虛損,變成骨蒸盜汗等症。雖積未盡除,不宜再消。

陳皮,厚朴,麥芽,川黃連,白芍藥,知母,甘草,楂肉,地骨皮

服四劑,諸症減半。又服六君子湯加減而愈。

(案9)一兒,面黃體瘦,潮熱不止。

陳皮,楂肉,當歸身,原生地,柴胡,知母,秦艽,地骨皮,粉甘草,銀柴胡

(案10)一兒,七八歲。發熱數日,或疑為瘧,投清皮飲不效。余診其脈,俱虛數。惟右關沉滑,每至夜則發熱,交子刻必有汗,此名積症盜汗。

秦艽,知母,銀柴胡,地骨皮,柴胡,山楂,黃連,綿黃耆

(案11)一兒,數歲。骨蒸發熱,飲食少進,元氣虛憊。

秦艽,知母,銀柴胡,地骨皮,黃連,山楂,陳皮,炙鱉甲,白芍藥,茯苓,白朮,香附

烏骨雞去毛,雜酒煮爛,入前藥打和,加煉白蜜丸,白湯空心下一錢五分。

(案12)一兒,疳痢愈後,極宜大補脾土,滋養氣血,日後可免虛熱之患矣。乃綿延日久,飲食不為肌膚,五心煩熱,足酸唇紅,夜汗,額露青筋。皆因積熱內熾,脾胃兩虛所致。

白朮(二兩),茯苓(一兩半),川連(一兩半,酒炒),淮山藥(一兩半),益智仁(一兩半,炒),人參(六錢),炙草(四錢),米仁(二兩,炒),白芍藥(二兩,酒炒),建蓮肉(三兩),新會(二兩)

神麯糊丸,白湯下,早、晚各三錢。

(案13)一兒,五歲。身熱不止,見有紅斑。

乾葛,柴胡,荊芥穗,青防風,淡豉,山楂,枳殼,炒麥芽

服一劑,大汗,即前方去防風,加前胡。身涼脈靜,神思頗爽。

又:前胡,桔梗,黃芩,白茯苓,地骨皮,陳皮,鉤藤,甘草

(案14)一兒,傷風后,飲食不進,睡臥昏沉,手足逆冷。此大虛之候。宜服助脾開胃,以扶元氣。

人參,藿香,淮山藥,陳皮,炒黃米

(案15)一兒,身熱咳嗽,喉中有痰。此外感所致。

荊芥,防風,前胡,法半夏,江枳殼,山楂,陳皮,桑皮

(案16)一兒,身熱腹實。此外感風邪,內傷飲食也。

柴胡,荊芥,防風,山楂肉,江枳殼,厚朴,陳皮

(案17)一兒,身熱嘔吐,喉中痰鳴,大便涎稠。此風邪搏於腠理。

防風,荊芥,陳皮,江枳殼,山楂肉,前胡,桔梗,甘草

(案18)一兒,身熱面熱,咳嗽。

荊芥,防風,前胡,粉乾葛,軟柴胡,蘇葉,枳殼,山楂

(案19)一兒,身熱腹實,嘔吐。宜解表消導。

柴胡,葛根,荊芥,青防風,江枳殼,陳皮,楂肉,前胡

(案20)一兒,身熱如火,鼻紅,腹實拒按。此飲食停滯於內,風邪搏激於外,宜解表消導。

荊芥,防風,柴胡,紫厚朴,江枳殼,陳皮,楂肉

(案21)一兒身熱,胃口實,按之疼痛,服藥即吐。乃夾食傷寒也。

山楂,香附,江枳殼,新會皮,柴胡

服後,身熱稍減,胃口仍實。

柴胡,陳皮,法半夏,山楂肉,甘草

又:嘔吐除,身熱稍減,宿食消。

前胡,黃芩,麥芽,新會皮,法半夏,甘草

(案22)一兒,夾食傷寒五六日,身熱不減,口中呻吟,咳嗽抽搐,眼閉汗出。醫用滾痰丸,下痰涎而熱仍未除,此邪氣壅滯於內,宜服消痰理氣,退熱消食之劑。

陳皮,楂肉,淡豆豉,桑白皮,前胡,桔梗,枳殼,鉤藤鉤,粉甘草

(案23)一兒,身熱,發紅腫塊瘰。

荊芥,防風,連翹赤芍藥,天花粉,元參,陳皮,柴胡,粉甘草

(案24)一兒,胎熱,復感風邪,痰鳴氣急,重舌。

前胡,黃芩,連翹仁,新會皮,赤芍,滑石木通,粉甘草

(案25)一兒,感冒,真氣未復,又重感於邪,左脅作痛,時覺畏寒、潮熱,咳嗽有痰,面青神倦,似瘧非瘧。宜疏肝邪,理痰咳。

柴胡,青皮,前胡,粉葛根,新會皮,黃芩,法夏,花粉

服二劑,身熱已減。乳母不守禁忌,又復感,至三更忽發壯熱,戰慄悶倒。予起視之,六脈洪數,面紅氣促。非大汗不能見效,即前方加麻黃、羌活,所謂「急則治其標」也。

又:久病之後,元氣已虛,故外邪雖散而咳嗽未除,不宜多服煎劑,恐損脾氣,無以生肺金耳。當大劑煎膏,頻服勿懈。

元參,白茯苓,川貝母,陳皮,法夏,紫菀,焦米仁,肥知母

成膏,日服數次,東垣所謂「在上者不厭頻而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