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神彀

明朝著名醫家龔廷賢所著的《雲林神彀》,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臨床實用性的綜合性醫學典籍。成書於萬曆辛卯(1591年),該書共分四卷,內容涵蓋臨床各科病證的診治,以其獨特的歌訣體裁和豐富的方藥收錄而聞名,特別是其中包含一部分內府秘方,使其在當時及後世醫林中佔有重要地位。

《雲林神彀》的作者龔廷賢,是明代後期的一位醫學大家,字子才,號雲林山人。他醫術精湛,聲名卓著,曾被朝廷徵召為太醫,服務於宮廷。其一生著述頗豐,除了《雲林神彀》之外,尚有《古今醫鑑》、《萬病回春》等膾炙人口的醫學著作。這些著作皆以臨床實用為導向,條理清晰,方藥詳實,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雲林神彀》作為龔氏晚年的重要作品,可視為其畢生醫學經驗和學術思想的精煉與總結。如同書名所示,「雲林」為作者之號,「神彀」則意指如同射箭時拉滿弓弦瞄準靶心,喻指醫者能夠精準診斷,用藥如神,直中病機,取得療效。書之命名,既是作者對自身醫術境界的期許,也暗示了本書旨在提供一種直指病機、高效治病的方法。

本書結構嚴謹,共分為四卷,意圖涵蓋中醫學的各個層面。根據基本介紹: 卷一主要論述中醫的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基礎概念。這是學習和理解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石。 卷二側重於中醫的診斷方法,詳細闡述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要點,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方法全面收集患者信息,進行疾病的判斷。 卷三集中討論中醫的治療方法,涵蓋內服藥、外治法、針灸、按摩等多種手段,旨在提供針對不同病證的具體治療方案。 卷四則涉及中醫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包括飲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調養,體現了「治未病」和整體觀念的預防醫學思想。 這種卷次的編排,從基礎理論到診斷、治療,再到養生,體現了一套完整的中醫學體系,對於讀者系統學習和應用中醫知識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雲林神彀》在表現形式上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將大量內容編成歌訣。這種形式論述雖然相對簡略,但琅琅上口,便於醫者誦讀記憶和傳播。在古代印刷術尚不普及、書籍傳抄不易的年代,歌訣的傳播優勢尤為突出,使得醫學知識能夠更廣泛地流傳。書中開篇卷一的歌訣便點明了這一點:「雲林清隱著岐黃,檃括歌中要審詳,某脈某證分虛實,何方何藥辨溫涼。勘破玄機如中鵠,勿勞岐路問亡羊,醫家有此真神彀,萬世蒼生慶澤長。」這段歌訣不僅說明了書的作者和體裁,更強調了本書的核心價值:以歌訣形式,將複雜的醫理病證總結概括,幫助醫者掌握辨證論治的關鍵(審詳脈證虛實,辨析方藥溫涼),如同射箭般精準地命中病機(勘破玄機如中鵠),避免診治的迷失(勿勞岐路問亡羊),最終成為造福萬民的「真神彀」。

雖然書中論述較簡略,這是歌訣體裁的 inherent trade-off,但《雲林神彀》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選方極為豐富。龔廷賢作為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家,廣泛收集並整理了大量效方,包括其自身的驗方以及流傳的古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還收錄了一部分「內府秘方」,這部分方藥來源於宮廷內部,往往是經過驗證且療效顯著的處方,其公開收錄無疑大大提升了本書的價值和吸引力,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參考。選方多,是本書實用性的最直接體現,使得醫者在面對具體病證時,能有更多的方藥選擇,活學活用。

從提供的部分書中內容,我們可以更具體地感受《雲林神彀》的風格和特色:

序言由歸安鹿門山人茅坤撰寫,是理解本書背景的重要文獻。茅坤在序中開宗明義地闡釋了「醫者,意也」和「神彀」的關聯,認為醫術與射術相通,都在於精準命中目標。他高度評價了龔廷賢的醫術和著作,尤其稱讚了《神彀》相比於其前作的進步,讚揚其內容廣泛(涵蓋方脈、幼科、內府秘方),形式討喜(歌訣能令誦習者愉心快目),認為本書的臨床療效必將顯著,能像傳奇射手那樣百發百中,並預言本書將「世世不朽」,與丹溪、仲景並列。這篇序言不僅為本書正名,也從側面印證了《雲林神彀》在當時醫界的影響力和受重視程度。

卷一的部分內容展示了本書如何處理具體的臨床病證。以「真中風」和「類中風」為例,本書首先對這兩類疾病進行了區分,指出了各自的性質和誘因(真中風屬厥陰風木,因體氣虛感風邪;類中風則由寒暑濕火氣食勞房痰血卒中惡等多種因素引起)。接著,通過歌訣形式列舉了不同情況下的脈象(浮滑弦數順逆,沉細短澀逆等)和症狀(口禁、鼻鼾、肢攣、惡寒、吐瀉等),並給出了不治之症的判斷標準,顯示了本書對臨床細節的關注。

在治療方面,本書提供了大量的具體方藥。對於中風的應急處理,提出了「先要通關竅,後治風痰症」的原則,並列舉了多種方法和方劑,如搐鼻通關散、生半夏末吹鼻、烏梅肉揉南星細辛末擦牙、巴豆紙槌油熏鼻、桐油掃喉、瓜蒂散、礬皂散、辰砂白礬末等,這些方法多為急救或輔助排痰開竅之用,體現了臨床救治的緊迫性。對於不同證型的中風,如痰氣厥、痰涎盛、痰氣閉、不語等,都提供了具體的方劑歌訣,如攝生飲、加味導痰、三生飲等,並列出了方劑的組成藥物和味數。

更進一步,書中還根據中風影響的部位進行辨治,區分了風邪中腑(手足拘攣急)、風邪中臟(多滯九竅,二便閉)、風中血脈(肢廢不能言)三種類型,並分別給出了疏風湯、滋潤湯、養榮湯等方劑,詳細列出藥物組成。這部分內容顯示了本書在辨證論治上的層次性,能夠根據疾病的不同表現和病位,提供更精細化的治療方案。

對於「類中風」,本書根據十一種不同的誘因(寒、暑、濕、火、氣、食、勞、房、痰、血、卒中惡),逐一進行辨證論治。例如,中寒用附子理中加減回陽,中暑用十味香茹參朮耆清暑,中濕則引經文見他處(清燥湯見痿躄),中火用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滋陰瀉火或補土制水,中氣用藿香正氣散、木香順氣散理氣化濕或順氣解鬱,食厥用六君子湯加減消食健脾,勞傷用補中益氣湯補氣升陽,房勞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精,痰厥用加味二陳湯加減化痰扶正,血暈用加味四物湯加減養血益氣,卒中用藿香正氣散、調氣散扶正避邪。這種針對具體原因進行分類診治的方式,極具實用指導意義。

除了急性病證的應急和辨證治療,本書還兼顧了中風等疾病的後遺症或相關證候的治療,如提供了治療癱瘓、語言蹇澀的健步虎潛方,治療口喎斜的白龍膏,以及治療諸風毒、皮膚瘙癢頑麻木的消風敗毒散、胡麻散等方劑。這些內容進一步豐富了本書的臨床應用範圍,顯示了龔廷賢作為臨床醫家,對疾病全程的關注。

「傷寒(附傷風)」部分也遵循了類似的模式,首先區分了傷寒與傷風的脈證特點(傷寒惡寒無汗脈緊澀,傷風惡風有汗脈微緩),然後針對不同的病位或證型提供了方劑,如十神湯、升麻葛根湯用於解表,人參敗毒散清熱解毒。提及太陽病症狀及治療原則(無汗惡寒,腰脊強,發熱頭項痛,病在太陽,宜解表,用羌活湯等),顯示了本書對經典理論的繼承和應用。

總體而言,《雲林神彀》作為龔廷賢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是明代中醫學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它繼承了前代醫家的理論和經驗,並結合龔氏自身的臨床實踐進行了豐富和發展。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高度的實用性:一是通過歌訣形式將浩繁的醫學知識精煉概括,便於記憶和應用;二是收錄了大量豐富有效的方藥,特別是內府秘方的引入,提供了寶貴的臨床治療手段。儘管歌訣體裁使得理論論述相對簡略,可能不如專著那樣深入,但其臨床病證涵蓋廣泛,從基礎理論到診斷、治療、養生,從常見病到急危重症,均有所涉及,為當時和後世的中醫學子和臨床醫家提供了一部便捷實用的臨床手冊。

「神彀」之名,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本書的精髓:它不是一部純理論探討的著作,而是一部旨在幫助醫者「射中靶心」、取得療效的實踐指南。通過對脈證的精確辨識和方藥的恰當選擇,醫者可以如同拉滿弓弦般凝聚醫「意」,最終實現如同利箭命中目標般的治療效果。這部書的廣泛流傳和多個刻本的存在,證明了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影響和受歡迎程度。對於今日研習中醫者而言,《雲林神彀》依然是一部值得細細研讀的經典,它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明代醫家的臨床思路和用藥習慣,更能從中汲取實用有效的治療經驗,體會中醫辨證論治與方藥應用的精妙。這部醫學典籍,跨越時空,至今仍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啟示。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