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神彀》~ 卷二 (4)
卷二 (4)
1. 呃逆
脈宜浮緩,忌弦急結代促微。
發呃一名即咳逆,氣逆上衝而作聲,起自胃火為易治,陰火上衝最難平。
發呃屬寒者,多因胃口虛,手足時厥冷,脈沉細無疑。
丁香柿蒂,桂良薑,木陳茴乳藿香良,厚朴陳皮甘半夏,砂仁十四味煎膏。
發呃屬熱者,發熱多煩渴,脈數認其真,休將熱藥啜。
小柴胡湯,不用參,藿茴沉木與砂仁,梔子陳皮並柿蒂,竹茹烏梅效有神。(十四味)
胃中有痰火,亦令人發呃,清火豁痰涎,服之立可得。
黃連竹茹,麥門冬,山梔陳皮半夏同,沉木茴香紫蘇子,砂仁甘草可收功。(十三味)
水寒停胃口,發呃不得了,燥濕與溫寒,醫人須要曉。
茯苓半夏,並柿蒂,丁香茴香與薑桂,厚朴陳皮草砂仁,沉木藿香十四味。
臍下氣上升,發呃屬陰火,降火與滋陰,自然得安可。
滋陰降火湯,(方見虛勞,治陰火上升發呃。依本方加砂仁、沉香、廣木香、山梔、柿蒂,神妙)
中氣短不足,發呃氣不續,六脈必虛微,補氣是其福。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加五味、麥門冬、黃柏或少加附子)
傷寒大熱症,陽明經內實,醫者失於下,因而致咳逆。
六一順氣湯(方見傷寒)
傷寒熱傳經,醫誤用薑桂,熱藥助火邪,痰火發咳逆。
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及竹瀝之類治之,或黃荊子皮水煎,服之立止咳。
瀉痢與傷寒,結胸併發黃。若還發呃逆,難以得安康。
灸咳逆法:乳根二穴,直乳一寸六分。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灸七壯效。
白話文:
[呃逆]
脈象應呈現浮緩,若是出現弦、急、結、代、促、微等異常脈象則需注意。
呃逆,也就是俗稱的打嗝,是由於氣息逆流向上,發出聲音。如果由胃火引起的呃逆較容易治療,但如果是由陰火上沖導致的則較難調理。
屬於寒性的呃逆,通常是因為胃口不佳,手腳時常冰冷,脈象沉細,這是毋庸置疑的。可用丁香、柿蒂、肉桂、良薑、木陳、小茴香、乳香、藿香、厚朴、陳皮、甘草、半夏、砂仁等十四種藥材熬製成膏狀服用。
屬於熱性的呃逆,會伴隨發熱、口渴、心煩,脈象急促,切勿再服用熱性藥物。可用小柴胡湯,去掉了人參,加入藿香、小茴香、沉香、木香、砂仁、梔子、陳皮、柿蒂、竹茹、烏梅等十四種藥材。
胃部有痰火也會引起呃逆,清火豁痰,服用後即可舒緩。可用黃連、竹茹、麥門冬、山梔、陳皮、半夏、沉香、木香、小茴香、紫蘇子、砂仁、甘草等十三種藥材。
若水寒停留在胃口,產生的呃逆不易停止,需要燥濕和溫寒,醫生必須清楚這一點。可用茯苓、半夏、柿蒂、丁香、小茴香、薑、肉桂、厚朴、陳皮、甘草、砂仁、沉香、藿香等十四種藥材。
若是臍下氣上升,導致的呃逆,屬於陰火上沖,需要降火和滋陰,自然可以恢復健康。此情況可用滋陰降火湯,具體配方請參考虛勞病症。
若是中氣不足,產生的呃逆,氣息不續,脈象虛弱,需補氣纔可康復。可用補中益氣湯,具體配方請參考內傷病症。
若是感冒高燒,陽明經絡內實,醫生未能及時施藥,導致的呃逆。可用六一順氣湯,具體配方請參考感冒病症。
若是感冒誤用薑、桂,熱性藥物助長火邪,痰火引發呃逆。可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或竹瀝之類藥材治療,或用黃荊子皮煎水服用,立即止住呃逆。
若是瀉痢、傷寒、結胸併發黃疸,再加上呃逆,則身體很難康復。
對於呃逆,可進行灸療。在乳根兩側穴位,距離乳頭一寸六分的位置,女性在乳房下方的突起肌肉處,凹陷中,灸七壯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