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雲林神彀》~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

2. 瘧疾

脈弦數多熱,弦遲多寒;脈弦數滑實皆順,沉細虛微為逆。

瘧是風寒與暑濕,內傷勞倦並飲食,發寒發熱作口乾,無痰決不成瘧疾。

大凡瘧初起,散邪正氣先。無汗要有汗,散邪藥可煎;有汗要無汗,正氣病當痊。

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

散邪湯,內用麻黃,川芎白芷芍蘇羌,防風荊芥同甘草,瘧疾初投此藥良。(九味)

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

正氣湯,中用桂枝,柴前芎芷牛青皮,麥門檳果苓甘草,瘧疾元虛總可醫。(十二味)

瘧疾發寒熱,口汗併發渴,半表半裡證,陰陽要分別。

柴苓湯,,即小柴胡湯(方見傷寒)、五苓散(方見中暑),二方相合是也。

熱瘧火盛,舌卷焦黑,陽春而深,脈洪而數。

龍虎湯,中用柴苓,半夏石膏山梔仁,黃連知母並黃柏,糯米生薑總可任。(九味。先以青布招疊數重,新汲水漬之,搭於胸上三次,熱勢稍定,即服此藥)

寒瘧冷甚,寒多熱少,陰毒而深,脈虛而小。

雞鳴酒,內用常山,藿香肉桂茯苓參,甘草烏梅黃酒煮,空心熱服病當痊。(七味)

瘧疾人壯盛,用藥可單截,不拘新與久,一服如神捷。

不二飲,內用檳榔,常山知母貝母良,等分酒煎露一宿,五更溫服見神方。(四味。煎此藥,勿犯婦人手,又不宜太煎過了)

虛人患瘧疾,養正邪自除,暴瘧與初起,投之病可蘇。

人參養胃,茯陳皮,半夏厚朴藿芎歸,蒼朮烏梅甘草果,薑棗同煎病自除。(十二味)

瘧疾治已後,血氣須調養,日久成虛疾,噬臍枉追想。

參歸養榮,地黃芍,砂陳苓木甘山藥,厚朴蓮肉炙甘草,薑棗烏梅用一個。(十一味)

腹中有一塊,是名為瘧母,日久恐不消,多有成脹滿。

參歸鱉甲,術苓耆,砂仁芎樸草青皮,香附山楂並枳實,烏梅薑棗水煎之。(十四味)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元氣,虛弱瘧疾寒熱,久不愈者宜服。(方見內傷)

十全大補湯,治久瘧不愈,血氣虛損,屬虛寒者宜服。(方見諸虛,加大附子)

白話文:

[瘧疾]

脈象弦數表示體內多熱,若是弦遲則多為寒象;脈象若呈現弦、數、滑、實都屬於順應的狀態,但若是出現沉、細、虛、微則為逆境。

瘧疾是由風寒與暑濕所引發,加上內在的勞累疲倦和飲食不節制,會有發冷、發熱和口乾的症狀,但若無痰,則不會形成瘧疾。

通常瘧疾剛開始時,首要目標是驅散邪氣,保持正氣。如果沒有汗,我們要讓患者出汗,可以使用散邪的藥物來煎煮;反之,如果有汗,我們要控制汗量,強化正氣,這樣疾病才會好轉。

若是要讓患者出汗,主要目標是散邪。

散邪湯中包含了麻黃、川芎、白芷、芍藥、蘇葉、羌活、防風、荊芥和甘草,這九種藥材對於瘧疾初期來說是很適合的。

若是要控制患者的汗量,主要目標是強化正氣。

正氣湯中包含桂枝、柴胡、前胡、川芎、白芷、牛蒡子、青皮、麥門冬、檳榔、茯苓、甘草,這十二種藥材對於元氣虛弱的瘧疾都有很好的療效。

瘧疾發冷發熱,同時口乾舌燥,這是半表半裡的症狀,需區分陰陽。

柴苓湯是小柴胡湯和五苓散的組合,對於瘧疾有很好的效果。

對於熱性瘧疾,舌頭捲縮且呈焦黑色,陽氣旺盛,脈象洪大且數。

龍虎湯中包含柴苓、半夏、石膏、山梔、黃連、知母、黃柏和糯米、生薑,共九種藥材。使用前,先用清水浸泡疊好的青布,放在胸口三次,待熱度下降後再服用。

對於寒性瘧疾,極度寒冷,寒多熱少,陰氣深重,脈象虛弱且細小。

雞鳴酒中包含常山、藿香、肉桂、茯苓、人參、甘草、烏梅,以黃酒煮之,在空腹時熱服,病況可得到改善。

對於壯盛的瘧疾患者,可以單純的使用藥物,無論新舊,一服即可快速見效。

不二飲中包含檳榔、常山、知母、貝母,等量酒煎後放置一夜,於五更時溫服,效果顯著。

對於虛弱的瘧疾患者,養正氣則邪氣自然消除,對於突然發作或初期的瘧疾,使用後病情可得到緩解。

人參養胃湯中包含茯苓、陳皮、半夏、厚朴、藿香、川芎、當歸、蒼朮、烏梅、甘草、檳榔,薑棗同煎,病情自然得到緩解。

瘧疾治療後,需要調養血氣,否則久而久之,會成為虛弱的疾病,後悔莫及。

參歸養榮湯中包含地黃、芍藥、砂仁、陳皮、茯苓、木香、甘草、山藥、厚朴、蓮子、炙甘草,薑棗烏梅一同煎煮,病情可得到緩解。

腹部若有一塊硬塊,稱為瘧母,若時間過長未消失,可能導致脹滿。

參歸鱉甲湯中包含白朮、茯苓、黃耆、砂仁、川芎、厚朴、甘草、青皮、香附、山楂、枳實,烏梅、薑、棗一同煎煮。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內傷元氣、虛弱瘧疾寒熱,久不愈者可服用。

十全大補湯,適用於久瘧不愈,血氣虛損,屬虛寒者可服用。

3. 痢疾

脈宜微細,忌洪大。身宜涼,不宜熱。

痢疾不分赤與白,俱作溫熱治可得,初起壯盛先宜通,久痢虛弱當調塞。

壯盛人初痢,利之去積滯,濕熱一清除,痢疾斯已矣。

玄白散,內用牽牛,赤芍生黃歸去頭,檳榔枳殼煨莪朮,大黃黃連可解愁。(九味)

虛弱人初痢,濕熱傷血氣,消之滯自除,不必多通利。

芍藥湯,中用木香,芩連枳殼與檳榔,當歸甘草水煎服,一劑令君病體康。(八味)

立效,四兩淨黃連,二兩吳茱共酒眠,炒乾去吳茱不用,麩抄枳殼二兩全,為末三錢空肚服,瀉腸痢酒立安痊。

下痢稍久,調和氣血,稍加升提,痢自止歇。

紅痢宜:

調和飲,內芍芎歸,升麻桃仁研去皮,黃連黃芩各等分,臨時加減始為奇。(七味)

白痢宜:

調中理氣,蒼厚朴,陳皮白朮木香芍,更有枳殼與檳榔,紅痢再加芩連佐。(八味)

參歸芍藥,白茯苓,白朮山藥與砂仁,甘草陳皮加減用。蓮肉烏梅燈草並。(九味)

久痢滑脫,宜兜澀之,大補氣血,兼以升提。

真人養臟,粟殼參,訶子當歸肉蔻真,白朮木香並芍藥,乾薑肉桂不須尋。(十味)

疫痢赤白,憎寒壯熱,腹痛後重,噤口不食。

倉稟散,即人參敗毒散(方見傷寒)加黃連、陳倉米、石蓮肉、白芍、薑、棗,煎服。如噤口,用田螺搗爛,合臍上,引熱下行,即能食。

噤口痢是胃口熱,黃連人參減半切。煎湯終日細呷之,加上石蓮為妙絕。(二味)

痢疾噤口用石蓮,研末每服二三錢,陳倉米湯調勺服,嘔加薑汁立時痊。

一切噤口赤白痢,黃連生薑四兩制,生薑搗爛同連炒,炒乾去姜連研細,倉米飯丸每二錢,白痢陳皮湯送去,赤痢甘草可煎湯,赤白陳皮甘草是,脾泄臘茶清可吞,妙方留下君須記。

白話文:

[痢疾]

脈象應呈現微細,若出現洪大則需小心。患者身體應保持涼爽,避免過熱。

無論是血性或是黏液性的痢疾,都應以溫熱療法來治療。在剛發病且體力充沛時,應先通便排除體內的積滯;若是長期的痢疾導致身體虛弱,就應調整腸道功能,避免過度通便。

對於體力充沛的人,在痢疾初期應透過通便來排除積滯,濕熱一旦被清除,痢疾就能得到控制。

使用「玄白散」,成分包括:牽牛花、赤芍、生黃、歸去頭、檳榔、枳殼、煨莪朮、大黃、黃連,可以緩解痢疾困擾。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濕熱會傷害血氣,只要消除濕熱,腸胃阻滯自然消失,不必過度通便。

使用「芍藥湯」,成分包括:木香、黃芩、黃連、枳殼、檳榔、當歸、甘草,服用後可以讓患者恢復健康。

使用「立效」,成分包括:黃連、吳茱萸、麩抄、枳殼,服用後可治療腸胃炎和痢疾。

若痢疾持續一段時間,應調和氣血,適當提升腸胃功能,痢疾自然停止。

紅色痢疾適合使用:

使用「調和飲」,成分包括:芍藥、芎歸、升麻、桃仁、黃連、黃芩,根據病情調整配方比例。

白色痢疾適合使用:

使用「調中理氣」,成分包括:蒼朮、厚朴、陳皮、白朮、木香、芍藥、枳殼、檳榔,紅色痢疾可再加入黃連和黃芩。

使用「參歸芍藥」,成分包括:白茯苓、白朮、山藥、砂仁、甘草、陳皮、蓮肉、烏梅、燈草。

對於長期的痢疾,應使用收斂劑,同時大補氣血,提升腸胃功能。

使用「真人養臟」,成分包括:粟殼、人參、訶子、當歸、肉蔻、白朮、木香、芍藥、乾薑、肉桂。

若是因疫情引起的痢疾,伴隨惡寒、高燒、腹痛、排便困難、食慾不振等症狀。

使用「倉稟散」,即是在人參敗毒散的基礎上,加入黃連、陳倉米、石蓮肉、白芍、薑、棗,煎煮服用。如果患者無法進食,可用田螺搗碎,敷在肚臍上,引導熱氣下行,即可恢復食慾。

「噤口痢」是由於胃口熱所引起,治療方式為將黃連和人參減半,煎煮後終日細細啜飲,再加上石蓮效果更佳。

對於無法進食的痢疾患者,可以使用石蓮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至三錢,以陳倉米湯調勻服用,嘔吐時可加入薑汁立即緩解。

對於所有無法進食的痢疾患者,可以將黃連和生薑四兩一同炒製,炒乾後去除薑,再將黃連研磨成細粉,以倉米飯製成丸,每次服用二錢,白色痢疾以陳皮湯送服,紅色痢疾以甘草煎湯送服,赤白痢疾則以陳皮和甘草湯送服,脾虛泄瀉則以臘茶清送服。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療法,希望你能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