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往來寒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往來寒熱是中醫辨證論治中常見的證候之一,多由外感風寒、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所致。其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出汗、頭痛、身痛、四肢疼痛、口渴、飲水不多、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並且症狀時寒時熱,反覆發作。

往來寒熱的治療,首先要辨清寒熱的屬性,然後根據寒熱的不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果是寒性往來寒熱,可以用辛溫解表、散寒化熱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熱性往來寒熱,可以用清熱解毒、涼血祛暑的方法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進行調理:

  1. 多喝溫開水,以補充水分,緩解口渴。
  2.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3. 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4. 可以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5. 若症狀持續不愈,應及時就醫。

往來寒熱是中醫辨證論治中常見的證候,其治療方法因寒熱屬性不同而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可以採取上述措施進行調理,若症狀持續不愈,應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類證治裁》:「傷冷中寒,脈弱氣虛,理中湯加茵陳。挾表脈浮,桂枝加黃耆湯。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加梔子。胸滿嘔吐,小半夏湯。小便利而色白者,仲景作虛勞治。小建中湯。一種虛黃,口淡怔忡,耳鳴足軟,神疲無力,人參養營湯。繆仲淳曰:因勞發黃,用秦艽五錢,酒浸絞汁,空心服,或利便止,屢用效。
  • 2.《類證治裁》:「每見用常山、巴霜劫痰得效者,面色燻黑,留邪在裡,後多變成癆熱鼓脹不治,良可恨悼,因前論治法未盡,而申之。凡通治諸瘧,初起宜散邪,露姜煎。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枝。寒少熱多,清脾飲。濕盛,平胃散。痰多,二陳湯、二妙丸。濕盛嘔瀉,平胃散合四苓散,加砂仁、半夏。
  • 3.《皇漢醫學》:「傷寒三四日之間,往來寒熱,自利者,邪入太陰,而猶在少陽之經也,宜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
  • 4.《皇漢醫學》:「**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 5.《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小柴胡湯,治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心下痞硬而嘔者。」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論》)**
  • 2.《皇漢醫學》:「**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論》)**
  • 3.《普濟本事方》:「上粗末,抄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肥棗一個,擘破,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嘗記有人病傷寒,心煩喜嘔,往來寒熱。醫以小柴胡與之,不除。予曰:脈洪大而實,熱結在裡,小柴胡安能去之。仲景云: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 4.《古今名醫方論》:「治熱結在內,往來寒熱者。
  • 5.《本草思辨錄》:「本經柴胡去腸胃中結氣,謂大柴胡湯用柴胡即去腸胃中結氣,原非不是。然諸承氣湯何以俱不用柴胡,本經所主,亦非專屬腸胃。夫大柴胡湯之為治也,在金匱曰心下滿痛,在傷寒曰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曰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其用柴胡,豈只為腸胃中有結氣。
▼ 展開更多

半夏瀉心湯

  • 1.《本草思辨錄》:「然則甘草瀉心湯,何以心下硬而生薑且無之?是則有故也,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脾之虛甚矣。棗乃脾家專藥,脾虛自捷趨於脾,何至上怫其心,此與半夏瀉心湯皆病屬下後,非若生薑瀉心旋覆代赭之為汗後,大柴胡之有往來寒熱,宜和營衛而生薑必不可去也。

四物湯

  • 1.《醫方集宜》:「一、經水適來適斷往來寒熱如瘧者宜用 四物湯 小柴胡湯
  • 2.《祖劑》:「即四物湯去地黃、芍藥,加精羊肉(一兩),治虛損羸乏,腹中疼痛,往來寒熱,呼吸少氣,不能支持,頭暈自汗。
  • 3.《証治準繩‧女科》:「經水適來適斷者,或有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湯以去其寒熱,後以四物湯和之。
  • 4.《濟陰綱目》:「經水適來適斷,或有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熱,後以四物湯和之。薛新甫治一婦人,耳內或耳後項側作痛,寒熱口苦,月經不調,此肝火氣滯而血凝,用小柴胡加山梔、川芎、丹皮治之,諸病悉退。(諸症皆見在少陽經,故用此湯,此經多氣少血,何為不用當歸、赤芍、生地)
  • 5.《邯鄲遺稿》:「經水適來適斷,日晡往來寒熱如瘧狀,或痰嗽,宜先服小柴胡湯,後服四物湯。若泄瀉,去黃芩,加白朮、茯苓;如自汗,減柴胡,加黃耆;如寒熱皮膚冷,加桂枝;如腹冷,加肉桂,如咳嗽,加五味。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傷寒括要》:「四肢難屈伸。(桂枝加附子湯)身黃。小腹硬。脈沉結。(茵陳湯)表未解。反下之。不結胸。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茵陳湯或梔子柏皮湯)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少陽往來寒熱。胸脅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心下悸。

小建中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前條心下悸而煩。皆與柴胡湯。此條悸而煩。建中主之何也。前條悸而煩。以往來寒熱默默不食。自表傳裡之悸煩也。此條悸而煩。以邪氣在表裡。頭疼發熱之時而悸煩。此裡虛血氣不勝其邪之故也。故與建中湯以溫里。如此可悟。凡治悸煩之例也。

小青龍湯

  • 1.《玉機微義》:「如傷寒小青龍湯治例,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真武湯所主,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而咳,加減小柴胡主之,為陽邪傳肺,加味四逆散主陰邪傳裡而咳者,此皆外因傳變之例,豈可枚舉。但咳證之標一人,故不歷求其本也。觀子和之論,然亦啟其微爾。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古今錄驗方》曰:「往來寒熱,胸脅逆滿者,桃仁承氣湯主之(求真按:『此即本方也』)。」

逍遙散

  • 1.《醫方集解》:「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骨蒸潮熱,肝血虛也;肝火乘肺故咳嗽;邪在少陽故往來寒熱;火盛爍金,不能生水,故口渴便秘;肝藏血,肝病故經水不調)。
  • 2.《成方切用》:「(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有乾咳嗽者,丹溪曰:極為難治,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其火。邪在中,用逍遙散以開之,下用補陰之藥可愈。)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凡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
  • 3.《目經大成》:「肝燥勞蒸,咳嗽而渴,往來寒熱,月事不調,此方主之。
  • 4.《馮氏錦囊秘錄》:「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
  • 5.《成方便讀》:「逍遙散,柴胡,當歸(酒拌),白芍(酒炒),白朮(土炒),茯苓,薄荷,煨姜(各一錢),炙甘草(五分),治血虛肝燥,木鬱不達,以致化火化風,往來寒熱,勞嗽骨蒸,以及月經不調等證。夫肝屬木,乃生氣所寓,為藏血之地。其性剛介,而喜條達,必須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後得遂其生長之意。
▼ 展開更多

黃芩湯

  • 1.《古今名醫方論》:「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陽傳遞,而即合太陽並見,經氣不無失守,所以下利;陽熱漸勝,表實裡虛,則邪熱得乘虛而攻及裡氣,故用黃芩湯清熱益陰,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
  • 2.《傷寒括要》:「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其脈或大。而弦。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甘草大棗之甘平。以補養脾胃之弱。
  • 3.《証治準繩‧幼科》:「_黃芩湯_,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利者。
  • 4.《嬰童百問》:「_黃芩湯_,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專治協熱而利者。
  • 5.《醫學綱目》:「傷寒表不解,乾嘔發熱而咳,下利者,小青龍去麻黃加芫花湯。(論見咳。)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其症頭痛腰疼,身熱鼻乾,脈浮大而長者,宜葛根湯。(論見合病。)發熱下利,脈微遲厥逆者,通脈四逆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其症頭痛胸滿,往來寒熱,脈浮大而弦者,宜黃芩湯。(論見合病。)

麻黃湯

  • 1.《千金翼方》:「治男子癰,始欲發背,不甚,往來寒熱,竹葉黃耆湯方:

白虎湯

  • 1.《侶山堂類辯》:「如邪留於陽明,則見白虎湯之渴證,承氣湯之燥證,不復再傳少陽矣,如邪留於少陽,則見往來寒熱之柴胡湯證,不復再傳太陰矣;如邪留於太陰,則見脾家實腹滿時痛之腹證,不復再傳少陰矣;如邪留於少陰,則見自利而渴之經證,不復再傳厥陰矣;如邪留於厥陰,則見下利膿血之熱證,不來復於太陽矣。
  • 2.《簡明醫彀》:「)小柴胡湯(往來寒熱),白虎湯(治發熱渴),參蘇飲(方見傷風寒門)

黃連湯

  • 1.《傷寒括要》:「傷寒陰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痛嘔吐。(黃連湯)往來寒熱。胸脅滿。煩嘔腹痛(小柴胡湯)陽明病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此有燥屎。(大承氣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而腹痛。有宿食也。(大承氣湯)發汗不解。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長沙方歌括》:「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如瘧狀。(與往來寒熱不同。故曰如瘧。)

胃苓湯

  • 1.《慈幼便覽》:「_胃苓湯_,治寒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脹滿泄瀉。並可和水土,調脾胃。
  • 2.《幼幼集成》:「_胃苓湯_,治中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和水土,調脾胃。

柴胡桂枝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真武湯

  • 1.《玉機微義》:「如傷寒小青龍湯治例,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真武湯所主,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而咳,加減小柴胡主之,為陽邪傳肺,加味四逆散主陰邪傳裡而咳者,此皆外因傳變之例,豈可枚舉。但咳證之標一人,故不歷求其本也。觀子和之論,然亦啟其微爾。

溫經湯

  • 1.《薛氏濟陰萬金書》:「第五論:凡婦人二十一二歲,經水不調,赤白帶下,或如煤汁,或成片。此症血氣虛弱,往來寒熱,咳嗽,飲食少進,四肢倦怠,日久為骨蒸勞瘵,急服調經和氣飲,虛弱可用八珍湯,次服溫經湯。方用:

人參湯

  • 1.《重訂溫熱經解》:「婦女溫病,經水適來,往來寒熱譫語者,小柴胡去人參湯主之。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傷寒論(宋本)》:「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