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治熱之劑

局方龍腦雞蘇丸,治膈熱咳嗽,或吐血衄血。

方見熱門。

甘露飲,治男女血妄流溢,或吐或咯衄血,齒齦臭出血,並治之。

方見熱門。

簡易選奇黃耆散,治咳血成勞。

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白芍(各半兩),甘草(四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

按: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

濟生犀角地黃湯,治鬱熱不解,干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萎黃,大便黑者,並宜服。

犀角、生地黃、白芍、牡丹皮(等分)。

上㕮咀,每四錢,水煎。

按:此足太陰藥也。

良方四生丸,凡吐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此。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等分)。

上爛研丸,如雞子大,每一丸,水煎服,或用鹽湯化下。

河間生地黃散,治鬱熱衄血、咯血、吐血。

枸杞、柴胡、黃連、地骨皮、天門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生地黃、熟地黃(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下血者,加地榆。

按:此二方手足少陰太陰藥也。

局方槐角丸,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痿脫肛下血,並宜服之。

槐角(炒一兩)、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麵炒各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雖有治風例,而性味辛苦寒,故從熱劑少陽藥也。

秘方枳殼湯,治便血下血。

枳殼(一兩麵炒)、黃連(一兩以槐花四兩同炒,去花不用)。

上二味,水煎取濃,食前溫服。

按:此又氣例藥也。

白話文:

[治療熱症的藥方]

局方龍腦雞蘇丸,用於治療胸膈部的熱症導致的咳嗽,或是吐血、鼻血的情況。

詳細配方可參考熱門方劑部分。

甘露飲,適用於治療男女因熱症導致血液異常外溢,包括吐血、咯血、鼻血,以及牙齦出血伴有惡臭,都能得到治療。

詳細配方也可參考熱門方劑部分。

簡易選奇黃耆散,專治咳嗽帶血的慢性病。配方包含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白芍(各半兩),甘草(四錢)。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針對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藥方。

濟生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鬱熱不散,影響經絡運作,導致血隨氣湧而鼻血不止,或因清道堵塞,血液流入胃部,吐出清血,若鼻血未盡,殘餘血液停滯,導致面色蒼黃,大便呈黑色,都適合服用。

配方為犀角、生地黃、白芍、牡丹皮(等量)。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針對足太陰脾經的藥方。

良方四生丸,適用於各種吐血、鼻血情況,因陽氣過盛,導致血熱妄行,適用此方。

配方為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等量)。將以上材料充分研磨成丸,大小如雞蛋,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煮後服用,或用鹽水溶解後服用。

河間生地黃散,用於治療鬱熱導致的鼻血、咯血、吐血。

配方包含枸杞、柴胡、黃連、地骨皮、天門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生地黃、熟地黃(等量)。將以上材料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下血的情況,則需加入地榆。

說明:這兩個方劑是對手足少陰和太陰經的藥方。

局方槐角丸,適用於五種腸風導致的下血、痔瘡脫肛引起的下血,都適用於此方。

配方為槐角(炒製一兩)、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麵炒各半斤)。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加入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空腹時服用三四十粒,用水送服。

說明:此方雖然有治療風濕的功效,但其性味屬辛、苦、寒,因此被歸類為熱症的少陽藥。

祕方枳殼湯,用於治療便血。

配方為枳殼(一兩麵炒)、黃連(一兩,與四兩槐花同炒,炒完後棄置槐花不用)。將以上兩種材料用水煎煮,取得濃稠液體,飯前溫服。

說明:這也是氣血調理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