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三 (12)
卷三 (12)
1. 大棗
有和營衛而薑棗之數加少者,柴胡桂枝湯是也。柴胡桂枝兩方,皆取微似汗。此合兩方為一方,不在取汗而在化太少兩經之邪,使藥力微偏於里,故雖和營衛而薑棗特減其數也。
有薑棗並用,而數不相當即非和營衛者,一為吳茱萸湯。嘔加生薑,寒多加生薑,內有久寒加吳茱萸生薑,仲聖固恆言之矣。蓋吳茱萸闢厥陰之寒邪,生薑散陽明之嘔逆。生薑治寒,是散而上之;吳茱萸治寒,是闢而下之。吳茱萸湯二物並用,所治皆寒證之重者,故生薑用至六兩。
胃受肝邪,其虛已甚,故以棗與人參大補其中,非與生薑和營衛也。一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當歸四逆之用棗,說具於下。此加茱姜,因內有久寒,非茱姜不足以除之。其數更多於吳茱萸湯者,以此兼脈細欲絕之血寒也。一為橘皮竹茹湯。橘姜並用之方,有橘枳生薑湯,有橘皮湯。
胸中氣塞短氣,只肺胃之氣結。乾嘔噦手足厥,明系噦由於嘔而作,視單嘔者輕。乾嘔而噦,故氣不行於四肢,亦只須利脾肺之氣,宣陽明之陽。蓋以橘皮辛溫而苦,能利水穀,為脾肺之散藥泄藥。生薑辛而微溫,為肺胃之散藥升藥。二物有相須之益,故常並用。此噦逆而用橘姜,意亦如是。
徐氏以橘皮與竹茹、一寒一溫為對待釋之,失其旨矣。夫胃逆總由於肝逆膽逆:肝逆則寒,以吳茱萸逐肝寒;膽逆則熱,以竹茹泄膽熱。此天然對待之藥。方用竹茹,是為膽逆而噦。惟橘皮用至二斤,生薑用至半斤,熱除氣平而中亦憊矣。大棗參草,所以補中而善後也。一為黃耆桂枝五物湯。
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調陰陽。(徐忠可語)此治血痹陰陽俱微,故於桂枝湯中重加生薑以宣陽,加黃耆以開痹。棗得芍藥則化陰,得桂枝則化陽,雖安中而仍能走表。若再加甘草,則守之太過,故大棗不可無而甘草必去之。一為射干麻黃湯。證屬肺家邪實,用生薑是與麻黃同泄肺邪,肺泄則傷,即宜安中生金而杜後患,故入大棗為隨剿隨撫之策。以無桂枝杏仁,故麻黃生薑俱用至四兩,大棗只緣麻姜多而佐之,故減為七枚。
一為炙甘草湯。病至脈結代、心動悸,不止營衛之不和矣,治以益營補中,則脈復而悸平。生薑與參桂麻麥膠地清酒並施,所以益營而通脈。營出中焦,中不治則血不生,故用棗草以補中而數較生薑為多也。
有薑棗並用,而數相當亦非和營衛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是也。黃芩湯之用棗,說具於下。此加夏姜,專為治嘔。姜不加多者,多則於自利有妨也。薑棗之數相當者,適然之事也。(桂枝湯內外證皆治,小建中湯即桂枝湯加飴糖,故不以薑棗之數相當,列入此條。)
試更舉有棗無姜之方,疏之以畢其義。一為當歸四逆湯。厥陰血虛中寒,用桂枝湯內四物加當歸細辛通草,所以溫血散寒而通脈。散不宜過,故生薑去之。棗加多者,以能補中而隨當歸輩生血液也。一為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與太陽陽明合病下利,何以治法迥異?蓋太陽去陽明最近,雖下利而太陽之邪在表者,曾不少衰,故以葛根從陽明達太陽之藥,協麻桂解之於表。加芍藥者,約三物峻發之性而使之迴旋兩經也。
白話文:
大棗的運用:
有些藥方加入薑和棗,但兩者的用量較少,並非為了調和營衛,例如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湯的重點在於微微發汗,這兩種藥方合在一起,並非為了發汗,而是為了化解少陽、太陰兩經的邪氣,使藥力稍微偏向體內,因此雖然能調和營衛,但薑和棗的用量就特別減少。
有些藥方雖然薑和棗同時使用,但用量比例不相同,也不是為了調和營衛。例如吳茱萸湯,嘔吐時要加生薑,寒症嚴重時也要加生薑。體內有長期寒氣時,則要加吳茱萸和生薑,這是張仲景常說的。吳茱萸能驅散厥陰經的寒邪,生薑能散發陽明經的嘔逆。生薑治療寒症,是往上散發;吳茱萸治療寒症,是往下驅散。吳茱萸湯這兩味藥一起使用,治療的都是寒症很嚴重的,所以生薑的用量會達到六兩。
當胃受到肝邪侵擾,導致虛弱非常嚴重時,會用大棗和人參來大補中氣,而不是像生薑那樣調和營衛。例如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當歸四逆湯用棗的道理在後面會說明。加入吳茱萸和生薑,是因為體內有長期的寒氣,不用這兩味藥就無法去除。其用量比吳茱萸湯更多,是因為要兼顧到脈細弱、血寒的情況。還有橘皮竹茹湯,橘皮和生薑並用的方子有橘枳生薑湯、橘皮湯。
胸中氣悶、呼吸短促,是肺和胃的氣結在一起。乾嘔且伴隨呃逆、手腳冰冷,明顯是由嘔吐引起的呃逆,但比單純的嘔吐要輕微。因為乾嘔引起呃逆,導致氣無法運行到四肢,所以只要疏通脾肺之氣,宣發陽明經的陽氣即可。橘皮性味辛溫而苦,能疏通水穀,是脾肺的散藥、瀉藥;生薑辛味而微溫,是肺胃的散藥、升藥。兩者有互相幫助的作用,所以常常一起使用。這裡用橘皮和生薑治療呃逆,也是這個道理。
徐氏認為橘皮和竹茹一寒一溫是對立的解釋,沒有理解其真諦。胃氣上逆總是因為肝氣或膽氣上逆:肝氣上逆屬寒,用吳茱萸驅散肝寒;膽氣上逆屬熱,用竹茹泄膽熱。這是天然對立的藥物。方中使用竹茹,是為了治療膽氣上逆引起的呃逆。只有橘皮用到二斤,生薑用到半斤,才能清除熱邪、使氣機平和,但中氣也因此衰弱。所以用大棗、人參、甘草來補中氣,做善後處理。還有黃耆桂枝五物湯。
桂枝湯,外證用來解肌、調和營衛,內證用來化氣、調和陰陽。這是徐忠可說的。這個藥方治療血痺、陰陽都衰弱的情況,所以在桂枝湯中加重生薑的用量來宣發陽氣,加入黃耆來疏通痺阻。大棗和芍藥一起使用,能化生陰液;和大棗和桂枝一起使用,能化生陽氣。雖然安中氣,但仍然能走散於表。如果再加上甘草,就會過於守斂,所以大棗不可缺少,而甘草則必須去掉。還有射干麻黃湯,這個證候屬於肺家邪氣實在的,用生薑是和麻黃一起發散肺邪。但發散過度就會傷肺,所以應該安中生津,避免後患,因此加入大棗來達到一邊攻邪一邊補虛的功效。因為沒有桂枝和杏仁,所以麻黃和生薑都用到四兩,大棗是因為麻黃、生薑用量多而作為輔助,所以減少為七枚。
還有炙甘草湯,病情發展到脈象結代、心悸,就不只是營衛不和的問題了。要用補益營血、補益中氣的方法來治療,脈象才能恢復,心悸才能平息。生薑和人參、桂枝、麻仁、麥門冬、阿膠、生地、清酒一起使用,是為了補益營血、疏通血脈。營血出自中焦,中焦不治,血液就無法生成,所以用大棗、甘草來補益中氣,並且用量比生薑多。
有些藥方雖然薑和棗同時使用,但用量相當,也不是為了調和營衛,例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湯用棗的道理在後面會說明。加入半夏和生薑,專門治療嘔吐。生薑不能加太多,加太多會導致腹瀉。薑和棗的用量相當,只是巧合而已。(桂枝湯內外證都可以治療,小建中湯是桂枝湯加入飴糖,所以不把它歸類為薑棗用量相當的例子。)
再舉一些有棗無薑的方劑,來完善這個說明。例如當歸四逆湯,厥陰經血虛、中焦有寒,用桂枝湯的四味藥加入當歸、細辛、通草,是為了溫養血液、散寒通脈。發散不宜過度,所以去掉生薑。大棗加多,是因為能補益中氣,並隨當歸一起產生血液。還有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和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為什麼治療方法不同?因為太陽和陽明靠得最近,雖然下利,但太陽經的邪氣仍然在表,沒有減弱,所以用葛根這種能從陽明到達太陽經的藥物,配合麻黃、桂枝來解表。加入芍藥,是為了約束這三味藥峻猛的藥性,讓藥力迴旋於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