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三 (11)
卷三 (11)
1. 大棗
大棗色赤味甘,為火土合德,甘中帶辛,其木多刺,則微兼乎金,故能安中潤液而通九竅。通九竅之效,非如細辛木通速而易見,以火金之用為土德所掩也。
生薑味辛色黃,由陽明入衛。大棗味甘色赤,由太陰入營。其能入營,由於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薑乃不至過守。生薑辛通之用多,得大棗乃不至過通。二物並用,所以為和營衛之主劑。
太陰濕土貴乎濕潤,濕潤太過則宜白朮,濕潤不及則宜大棗。大棗肉厚含津,不能擠泌而分,正有似乎濕土,故本經主安中養脾少津液。然其甘壅之弊亦伏於是,故腹滿最忌,胸滿心滿不忌。脅下者,少陽厥陰往來之路,而肝血脾實統之。棗補脾而性膩,亦能滯肝,故脅下至於痞硬亦忌之,但滿不忌。
硬在心下,非脅下比矣;然脾之支脈從胃注心,棗不能無忌,而較脅下則次之。仲聖法,和營衛以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為相當之數,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大柴胡湯,皆心下硬也,棗如常數、而生薑用至四兩五兩,以硬不在脅下,故棗不去;棗之弊宜杜,故生薑加多也。
然則甘草瀉心湯,何以心下硬而生薑且無之?是則有故也,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脾之虛甚矣。棗乃脾家專藥,脾虛自捷趨於脾,何至上怫其心,此與半夏瀉心湯皆病屬下後,非若生薑瀉心旋覆代赭之為汗後,大柴胡之有往來寒熱,宜和營衛而生薑必不可去也。
腹滿必不宜棗,然亦間有用者。厚朴七物湯之腹滿是實滿,實則當下,棗尤大忌。不知病不止腹滿也,發熱十日脈浮數,表亦有邪,治兼表裡,故合小承氣桂枝兩湯而微變之。厚朴治腹滿專藥,既以為君,又加生薑至五兩,減棗為十枚,何患乎棗之甘壅。仲聖所以不去之者,桂枝湯為解肌和營衛之劑,解肌不能無桂枝,和營衛不能有姜無棗。
芍藥所以去之者,病本無汗,不當斂其衛氣,況有小承氣更加芍藥,則是脾約之治法,桂枝生薑,尚何望其解肌。是則腹滿之有棗,為與生薑和營衛,又有層層顧慮之精心,寓乎其間,非苟焉者也。
有和營衛而薑棗之數加多者,竹葉湯是也。風之中人,每帶嚴寒肅殺之氣而來,適逢產後陽虛,遂至發熱頭痛面赤而喘,是邪發太陽兼真陽上越之證。喘非衛實,故只以桂枝桔防開太陽而不用麻杏。若面赤而頭項亦強,則為邪入陽明,將欲作痙,故以葛根起陰氣而柔筋,附子用大,與甘草安中驅寒而回陽,此表裡之法已備矣。面赤雖為陽越,亦由風邪化熱所致。
在上之風熱,惟竹葉能散之,故以竹葉標方名,明非他中風之比。藥具陰陽,故又加人參以和之。且參能偕葛根生津,協附草固里也。然則薑棗之加多何為,產後本已汗出表虛,此復取汗以解邪,豈尋常和營衛之數,能勝其任者哉。
白話文:
大棗味甘色紅,性溫,具有滋補脾胃、潤燥滑腸的功效。它能滋養五臟,通暢九竅,但其作用緩慢,不像細辛、木通那樣快速見效,這是因為大棗的溫和性質掩蓋了其快速通竅的特性。
生薑味辛色黃,性溫,能發散風寒,溫中止嘔;大棗味甘色赤,性溫,能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生薑走表,大棗入里,兩者合用,能協調營衛。生薑辛溫,易於過度發散;大棗甘溫,易於過度滋膩。因此,二者合用,才能取長補短,達到平衡。
脾胃喜濕潤,濕潤過度可用白朮,濕潤不足則用大棗。大棗肉厚多汁,不易排出體外,其性質如同濕土,因此能安中養脾,滋陰潤燥。但大棗性甘,容易壅滯,因此腹脹滿者忌用,胸滿心滿則不受影響。脅肋下疼痛者,是少陽、厥陰經脈循行之處,肝血和脾胃氣血在此匯聚。大棗補脾但性黏膩,容易滯礙肝氣,因此脅肋下脹痛、痞硬者忌用,但腹脹則不受影響。
心下硬痛,與脅肋下疼痛不同,但脾經與胃經相連,故大棗也不能無忌,但比脅肋下疼痛的禁忌要輕一些。張仲景的方劑中,用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來協調營衛,這是一個比例。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大柴胡湯等方劑,都用於治療心下硬痛,其中大棗用量正常,但生薑用量卻增加到四兩五兩,這是因為心下硬痛不在脅肋下,所以大棗可以保留;但大棗的副作用需要避免,所以增加生薑用量。
甘草瀉心湯治療心下硬痛卻不用生薑,這是因為此方用於治療下痢日久、食穀不化、腹中雷鳴等脾胃虛弱的病症。大棗是補脾的專藥,脾虛者服用大棗可以迅速補益脾胃,不必擔心影響心臟。這與半夏瀉心湯類似,都是針對下焦病症,不同於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和柴胡湯等用於治療汗出後、往來寒熱等症狀,所以後者必須使用生薑來協調營衛。
腹脹滿一般不宜用大棗,但也有例外。厚朴七物湯用於治療實證性的腹脹,實證腹脹應該瀉下,大棗尤其忌用。但此方不僅治療腹脹,還治療發熱十日、脈浮數等表證,所以用了小承氣湯和桂枝湯加減而成。厚朴是治療腹脹的專藥,方中用量較大,又加了五兩生薑,大棗卻只用十枚,這是為了避免大棗的副作用。張仲景之所以保留大棗,是因為桂枝湯具有解表和調和營衛的功效,解表需要桂枝,調和營衛需要生薑和大棗。
芍藥甘草湯不用大棗,是因為此方治療的疾病沒有汗出,不應該收斂衛氣,而且此方還用了小承氣湯和芍藥,屬於收斂脾胃的治法,因此不必再用桂枝和生薑來解表。所以腹脹滿的方劑中使用大棗,是為了與生薑協調營衛,其中包含了層層考慮的精妙之處,並不是隨意使用的。
竹葉石膏湯中,生薑和棗的用量較多,這是因為此方用於治療產後風寒感冒。風寒感冒常伴有嚴寒肅殺之氣,產後陽虛者更容易中招,導致發熱、頭痛、面赤、喘促等症狀,這是邪氣侵犯太陽經和真陽上逆的表現。喘促不是衛氣實證,所以只用桂枝、桔梗開達太陽經,不用麻黃、杏仁。如果面赤且頸項強硬,則是邪氣入侵陽明經,將要引起痙攣,所以用葛根降逆氣、柔筋,大劑量附子溫陽,再加甘草安中驅寒回陽。這樣表裡兼顧的治法已經齊全了。面赤雖然是陽氣上逆,但也由於風寒化熱所致。
上焦的風熱,只有竹葉能散,因此以此命名方劑,與其他中風不同。方中用了陰陽藥物,因此加了人參來調和。人參能與葛根配合生津,與附子配合固護裡氣。但為什麼生薑和棗的用量增加?因為產後已經汗出,表虛,此方又要發汗以解邪氣,普通的協調營衛的劑量,無法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