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六 (19)
卷之六 (19)
1. 胃脘痛論治
(胃脘癰附)
白話文:
胃脘癰附
胃脘為脾胃所在部位,胃脘癰即發於胃脘部之癰疽。證見胃脘部疼痛,發作劇烈,脘腹脹滿,嘔吐酸腐,或兼有發熱、煩渴、大小便祕之症。
病因病機
胃脘癰多由飲食不節,或過食辛辣肥甘,或飢飽失度,損傷脾胃,蘊積濕熱,凝聚成膿而發。
治法
清熱消腫,軟堅散結。
方藥
- 清胃散(治療胃脘癰痛、發熱、煩渴)
- 生地黃、黃連、牡丹皮、丹皮、石膏、知母、山梔子、甘草
- 平胃散(治療胃脘癰痛、嘔吐酸腐)
- 半夏、茯苓、陳皮、白朮、蒼朮、砂仁、木香、甘草
其他
- 飲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配合中醫針灸或推拿等療法,可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消腫止痛。
胃脘當心下,主吸受飲食,若煩勞冷熱,致氣血痰食停瘀作痛,或肝氣犯胃,及腎寒厥逆,皆能致之。症與心痛相似,但胃脘痛必見胃經本病,如脹滿、嘔逆、不食、便難、面浮、肢倦,與心痛專在包絡者自別。治法須分新久,初痛在經,久痛入絡,經主氣,絡主血也。初痛宜溫散以行氣,久痛則血絡亦痹,必辛通以和營,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
白話文:
胃脘位於心臟下方,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如果過度勞累、飲食生冷,導致氣血、痰食積聚停滯而引起疼痛,或者是肝氣犯胃,以及腎寒痰逆,都有可能導致胃脘痛。胃脘痛的症狀與心痛相似,但胃脘痛一定會出現胃經的本病症狀,例如腹脹、嘔吐、食慾不振、便祕、臉色蒼白、四肢乏力等,與心痛專屬於包絡的症狀不同。治療方法需要根據病情的時間長短來區分。疼痛初期在經絡,疼痛時間較久則進入絡脈。經絡主氣,絡脈主血。疼痛初期應該溫散以行氣,疼痛時間較久則血絡也會痺阻,必須辛通以和營,不能用香燥的藥物一概而論。
其因胃陽衰而脘痛者,食入不運,當辛甘理陽。香砂六君子湯加桂枝、良薑。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氣衝脅脹,當辛酸制木。吳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因腎寒厥逆而脘痛者,吐沫嘔涎,當辛溫泄濁。吳茱萸湯。因煩勞傷氣而脘痛者,得食稍緩,當甘溫和中。
白話文:
-
因胃陽虛弱而引起的胃脘疼痛:食物無法正常消化,應當使用辛甘溫陽的藥物治療。處方:香砂六君子湯,即黃耆、黨參、白朮、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再加入桂枝、良薑。
-
因肝氣犯胃而引起的胃脘疼痛:脅部脹痛,應當使用辛酸收斂平肝的藥物治療。處方:吳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
-
因腎陽虛弱而引起的胃脘疼痛:嘔吐泡沫、口水,應當使用辛溫藥物,解除胃中有濁氣。處方:吳茱萸湯。
-
因過度勞累而損傷脾氣而引起的胃脘疼痛:症狀在飲食後可能會緩解,應當使用甘溫藥物治療。
小建中湯。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嘔逆不食,當溫中散寒。大建中湯加白蔻仁。積寒致痛,綿綿不絕,無增無減,當辛熱通陽。朮附湯加厚朴、草蔻。火鬱致痛,發則連日,脈必弦數,當苦辛泄熱。薑汁炒黃連、山梔瀉火為君,香附、川芎、陳皮、枳殼開鬱為臣,反佐炮薑,從治為使。
白話文:
小建中湯:適用於因外感寒邪侵犯胃脘而突然發作的疼痛,伴有噁心嘔吐、飲食不振的症狀,需要溫中散寒。大建中湯加上白蔻仁:適用於因寒邪蓄積引起的疼痛,疼痛綿綿不絕,無加重減輕的趨勢,需要辛熱通陽。朮附湯加上厚朴、草蔻:適用於因火鬱導致的疼痛,疼痛連日發作,脈搏一定弦數,需要苦辛泄熱。薑汁炒黃連、山梔瀉火為君,香附、川芎、陳皮、枳殼開鬱為臣,反佐炮薑,從治為使:薑汁炒過的黃連、山梔具有瀉火的作用,作爲君藥;香附、川芎、陳皮、枳殼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作爲臣藥;炮薑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作爲佐藥;反佐炮薑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作爲使藥。
痰積脘痛必嘔惡,清中湯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飲脘痛必吞酸,胃苓湯、左金丸。食滯脘痛必噯腐,香砂枳朮丸加半夏曲。氣鬱脘痛,必攻刺脹滿,沉香降氣散。傷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鬱金、歸尾、桃仁、蘇木,或手拈散。怒氣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瀉心湯。蛔動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
白話文:
-
痰液積聚在胃脘,引起疼痛,常伴有嘔吐、噁心等症狀,可用清中湯加上海石、南星、香附等藥物治療。
-
停飲導致胃脘疼痛,常伴有吞酸、嘈雜等症狀,可用胃苓湯、左金丸等藥物治療。
-
飲食積滯導致胃脘疼痛,常伴有噯氣、腐酸等症狀,可用香砂枳朮丸加上海曲、半夏等藥物治療。
-
氣鬱導致胃脘疼痛,常伴有脹滿、攻刺等症狀,可用沉香降氣散治療。
-
外力損傷導致胃脘疼痛,常伴有瘀血停留,可用鬱金、歸尾、桃仁、蘇木等藥物治療,也可選用手法治療。
-
怒氣導致胃脘疼痛,常伴有呃逆、胸痞等症狀,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
蛔蟲移動導致胃脘疼痛,常有發作時間的規律性,可用安蛔丸治療。
痛久不愈,必入血絡,歸鬚、桃仁、延胡、紫降香,或失笑散,效。若痛而肢冷,脈微欲絕,桂心煎服甚效。凡痛有虛實,按之痛止者為虛,按之痛反甚者為實。虛者,參朮散。實者,梔黃丸。痛甚者脈或伏,用藥不宜守補,參、耆、朮、地之屬。以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故也。
若膈間腫痛,不能進食,但喜水飲,或咽腫,人迎盛而氣口緊者,當作胃脘癰治。
白話文:
疼痛很久不癒合,必定會侵入血液和經絡,可以嘗試使用歸鬚、桃仁、延胡、紫降香,或是失笑散,會有效。如果疼痛而且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幾乎要消失,用桂心煎服效果很好。所有的疼痛都有虛實之分,按壓疼痛的地方如果疼痛消失,就是虛證;按壓疼痛的地方疼痛反而加重,就是實證。如果是虛證,可以用參朮散。如果是實證,可以用梔黃丸。疼痛很嚴重,脈搏可能隱伏不顯,用藥不應該固守滋補,如人參、黃耆、白朮、地黃等補藥。因為疼痛不通,通了就不痛。
如果膈肌腫痛,無法進食,但喜歡喝水,或是喉嚨腫脹,人迎穴附近筋脈緊繃,而且氣口穴附近疼痛,應該按照胃脘癰來治療。
〔胃脘癰〕由熱毒攻聚胃口而發。《靈樞經》曰:中脘穴屬胃,隱隱痛者,胃脘癰也。《聖濟總錄》曰:胃脘癰,不比肺癰之可認,苟不嘔膿血,未免他誤矣。其症氣逆於胃,脈必沉細,或陽氣為風寒所遏,不得上升,人迎必盛。人迎者,胃脈也,盛則熱矣。診得此脈,即胃脘癰之候。
白話文:
胃脘癰是熱毒侵犯胃部而發生的疾病。《靈樞經》說:中脘穴是胃的屬穴,隱隱作痛的,是胃脘癰。
《聖濟總錄》說:胃脘癰,不像肺癰那樣容易認清,如果沒有嘔吐膿血,就很容易誤診。其症狀是氣逆於胃,脈象一定沉細,或者陽氣被風寒阻遏,不得上升,人迎穴脈象一定盛壯。
人迎穴是胃的脈穴,盛壯了就是熱盛了。診得此脈,就是胃脘癰的徵兆。
其人必寒熱如瘧,身皮甲錯,咳嘔膿血,若脈洪數,則膿已成,急宜排膿。如脈遲緊,乃屬血瘀,急當議下,否則毒氣內攻,腸胃並腐。如初起寒熱如瘧,咳吐膿血,射干湯。若風熱固結,唇口瞤動,薏苡仁湯。積熱不散,清胃散、芍藥湯。毒成未潰,內消沃雪湯。未潰毒盛,東垣托裡散。
白話文:
這個人必然會寒熱交加,像患了瘧疾一樣,身體皮膚青紫相間,咳嗽嘔吐膿血,如果脈搏洪數,則膿已經形成,需要立即排膿。如果脈搏遲緊,是屬於血瘀,需要立即考慮下藥治療,否則毒氣會侵入體內,腸胃都會腐爛。如果剛開始出現寒熱交加,像患了瘧疾一樣,咳嗽吐膿血,可以服用射干湯。如果風熱固結,嘴脣和口角抽搐,可以服用薏苡仁湯。積熱不散,可以服用清胃散或芍藥湯。毒素形成但未潰爛,可以服用內消沃雪湯。毒盛未潰,可以服用東垣託裡散。
胸乳間疼,吐膿腥臭,牡丹散。若在膈下,膿出大便,排膿湯。膿稀,太乙膏。虛者,八珍湯加黃耆、忍冬、連翹。
白話文:
-
胸部和乳房之間疼痛,吐出膿液有腥臭,使用牡丹散。
-
如果膿液在隔膜以下,膿液從大便中排出,使用排膿湯。
-
如果膿液稀薄,使用太乙膏。
-
身體虛弱的人,使用八珍湯加上黃耆、忍冬、連翹。
胃經穴人迎,在結喉兩旁,動脈應手,其脈見於左手。人迎盛,則熱聚胃口為癰,肺癰咳膿如米粥。胃癰但嘔膿,以其結聚胃脘,從濕化也。凡舌苔經久不退,色黑垢膩,口甜氣穢,即胃脘發癰之候。用涼膈散加石斛、連翹。下盡宿垢,再以保元湯加苓、橘。調理可安。
白話文:
胃經穴位人迎,位於喉嚨兩側,動脈可以在手邊感覺到,脈搏出現在左手。人迎穴腫脹,則胃口會積聚熱氣而形成癰,肺癰會咳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胃癰只會嘔吐膿液,因為它聚集在胃脘,從濕氣中形成。凡是舌苔長時間不退,顏色黑而油膩,口甜口臭,就是胃脘發癰的徵兆。服用涼膈散加上石斛、連翹。將宿垢完全排出,再服用保元湯加上茯苓、橘子皮。調理後就能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