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六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0)

1. 胃脘痛脈候

弦為痛,澀為痛。胃脈微滑為痰飲,滑實為宿食。沉緊為冷積,沉澀為氣滯。數大為火,芤弦為血,忽大忽小為蟲。沉小者生,實大浮長者死。

白話文:

  1. 弦為痛、澀為痛。

弦脈、澀脈都代表著疼痛。

  1. 胃脈微滑為痰飲,滑實為宿食。

胃脈微滑脈象提示痰飲,滑實脈象提示宿食。

  1. 沉緊為冷積,沉澀為氣滯。

沉緊脈象提示寒積,沉澀脈象提示氣滯。

  1. 數大為火,芤弦為血,忽大忽小為蟲。

數大脈象提示火氣,芤弦脈象提示血,忽大忽小脈象提示蟲。

  1. 沉小者生,實大浮長者死。

沉小脈象代表生機,實大浮長脈象代表死亡。

白話文:

  1. 胃部脈象微弱而滑溜,表示有痰水停積;脈象滑動且有力,表示有宿食停滯。

  2. 脈象沉重且緊,表示有寒氣積滯;脈象沉重且澀,表示有氣滯。

  3. 脈象強而有力,表示有火氣;脈象遲緩而弦緊,表示有血;脈象忽大忽小,表示有蟲。

  4. 脈象沉細表示生命力強盛,脈象實大、浮動且長表示生命垂危。

2. 附方

〔陽衰〕,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

白話文:

〔陽氣衰弱〕,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湯額外加入木香、砂仁。

〔肝乘〕,枳殼煎,枳殼汁(五匙),烏藥汁(七匙),白芍汁(二十匙),木香汁(五匙),燈心土(一錢),砂仁(五分),二味煎沖諸汁服之。

白話文:

【肝乘】,用枳殼煎出藥汁,加入枳殼汁五匙、烏藥汁七匙、白芍汁二十匙、木香汁五匙,燈心土一錢,砂仁五分,再將這兩種煎出的藥汁沖入各藥汁中,一起服用。

〔腎厥〕,吳茱萸湯,見三卷嘔吐。

〔煩勞〕,小建中湯,桂,芍,草,薑,飴,棗

〔客寒〕,大建中湯,見二卷汗。

〔積寒〕,朮附湯,見五卷痙。

〔火痰〕,清中湯,見本捲心痛。

〔飲痛〕,胃苓湯,見一卷中風。

〔肝火〕,左金丸,見一卷火。

〔食痛〕,香砂枳朮丸,見本卷頭痛。

〔氣鬱〕,沉香降氣散,見三卷郁。

〔血滯〕,手拈散,見本捲心痛。

〔痞痛〕,半夏瀉心湯,見一卷溫。

〔蛔動〕,安蛔湯,見三卷嘔吐。

白話文:

腎厥,服用吳茱萸湯,見三卷嘔吐。

煩勞,服用小建中湯,(材料:)桂枝、芍藥、人參、生薑、飴糖、大棗

客寒,服用大建中湯,見二卷汗。

積寒,服用朮附湯,見五卷痙。

火痰,服用清中湯,見本捲心痛。

飲痛,服用胃苓湯,見一卷中風。

肝火,服用左金丸,見一卷火。

食痛,服用香砂枳朮丸,見本卷頭痛。

氣鬱,服用沉香降氣散,見三卷鬱。

血滯,服用手拈散,見本捲心痛。

痞痛,服用半夏瀉心湯,見一卷溫。

蛔動,服用安蛔湯,見三卷嘔吐。

〔絡痛〕,失笑散,靈脂,蒲黃(俱炒),等分,水酒煎。

白話文:

(治療)筋絡疼痛:失笑散、靈脂、蒲黃(以上都炒過),等份,用米酒兌水煎煮。

〔虛痛〕,參朮散,參,朮,草

〔實痛〕,梔萸丸,山梔,吳萸

白話文:

虛痛

參朮散

  • 人參
  • 白術
  • 草果

實痛

梔萸丸

  • 山梔子
  • 吳茱萸

〔初起〕,射干湯,射干(去毛),山梔,赤茯,升麻(各一線),赤芍(錢五分),白朮(五分),煎去渣,入地黃汁一合,煎服。

白話文:

【初期】,使用射干湯,射干(去除毛),山梔,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藥(五分錢),白朮(五分),煎煮後去除殘渣,加入地黃汁一合,煎煮後服用。

〔風熱〕,薏仁湯,薏仁,防己,赤小豆,炙草,等分。

〔積熱〕,清胃散,見二卷衄血。

白話文:

風熱症:薏仁湯,組成:薏仁、防己、赤小豆、炙草,比例相等。

積熱

本條出自《靈樞經》第二卷。

清胃散

見《聖濟總錄》卷二十一「衄血」。

〔積熱〕,芍藥湯,赤芍,石膏,犀角,麥冬,木通,朴硝,薺苨,升麻,元參,甘草

白話文:

【積熱】,使用芍藥湯,藥方包括赤芍藥、石膏、犀牛角、麥冬、木通、芒硝、薺苨、升麻、元參和甘草。

〔毒成〕,內消沃雪湯,歸,芍,耆,翹,芷,貝,陳,乳,沒,甘草節,角刺,花粉,甲片,銀花(各五分),水酒煎。

白話文:

〔毒成〕,內服消沃雪湯,用當歸、芍藥、人參、黃耆、知母、白芍、陳皮、乳香、沒藥、甘草節、角刺、花粉、甲片、銀花(各五分),用水和酒煎服。

〔毒盛〕,東垣托裡散,銀花,當歸(各二錢),大黃,牡蠣,花粉,角刺,連翹,朴硝(各六分),赤芍,黃芩(各四分),水酒煎。

白話文:

毒性較強時,使用東垣託裡散,配方如下:

銀花、當歸(各 2 錢)

大黃、牡蠣、花粉、角刺、連翹、朴硝(各 6 分)

赤芍、黃芩(各 4 分)

以上藥材一起用水和酒煎煮服用。

〔膿臭〕,牡丹散,丹皮,地榆,薏仁,黃芩(各錢半),赤芍,桔梗,升麻,甘草,敗醬(各一錢),

〔已潰〕,排膿湯,湯或作散,見二卷肺癰。

白話文:

膿臭

藥材:

  1. 牡丹散:1.5錢

  2. 丹皮:1.5錢

  3. 地榆:1.5錢

  4. 薏仁:1.5錢

  5. 黃芩:1.5錢

  6. 赤芍:1錢

  7. 桔梗:1錢

  8. 升麻:1錢

  9. 甘草:1錢

  10. 敗醬:1錢

用法:

將所有藥材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取適量用溫水送服,一天服用3次。

化膿,使用排膿湯,可煎湯或作散服。詳見下卷肺癰條。

〔膿稀〕,太乙膏,地,芍,歸,芷,桂,元參,大黃(各二兩),麻油二斤,熬,去渣再熬,下黃丹。

白話文:

膿液稀薄時,使用太乙膏。配方為:地骨皮、白芍藥、當歸、川芎、肉桂、玄參、大黃各二兩,麻油二斤。先將藥材熬煮,去渣後再熬煮,最後加入黃丹。

〔調補〕,八珍湯,見一卷中風。

〔嘔膿〕,涼膈散,見一卷中風。

〔調補〕,保元湯,見一卷火。

白話文:

調補:八珍湯,參閱《中風》卷一。

嘔膿:涼膈散,參閱《中風》卷一。

調補:保元湯,參閱《火》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