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外經微言》,一部由清代醫學家陳士鐸所著的煌煌巨著,全書洋洋灑灑二十卷,結構上分為上、下兩篇,不僅在中醫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更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闡述,對後世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這部書不像許多醫書那樣僅僅羅列症狀與方藥,而是深入探討生命、陰陽、順逆等根本問題,力圖從宇宙及生命的本源上把握醫學的精髓。

檢視《外經微言》的整體內容,其上篇正如書籍介紹所述,旨在闡述人體的基本構成、運作原理及疾病發生的機制。陳士鐸在此提出了「五臟六腑皆有表里」的觀點,這並非僅限於解剖學意義上的表里關係,更多是從功能、氣機升降、陰陽屬性等角度進行的劃分與聯繫,強調臟腑之間複雜而緊密的互動網絡。在生理層面,「陰陽相生相剋」被視為人體健康的基石,健康的維持在於陰陽的協調與平衡,一旦失衡,疾病便會叢生。至於病理學,則明確指出「六淫外感」是導致外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侵襲,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這些基本概念雖然脫胎於《黃帝內經》等經典,但陳士鐸的闡述往往帶有更深層次的體悟與發揮,尤其體現在書中藉由傳奇人物對話展開的篇章中。

書中的對話篇章,例如《陰陽顛倒篇》、《順逆探原篇》、《迴天生育篇》、《天人壽夭篇》、《命根養生篇》等,構成了《外經微言》最為引人入勝且獨具特色的一部分。這些篇章通常以黃帝、岐伯、伯高、雷公等中醫經典人物的對話形式展開,這種體裁直接承襲了《黃帝內經》的模式,但陳士鐸並非簡單模仿,而是藉助這些對話,將其對生命、宇宙、人體乃至養生、生育、壽夭的深刻理解,以一種富有哲理和靈性的方式呈現。

在《陰陽顛倒篇》中,對話圍繞廣成子的「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等至道之旨展開,岐伯解釋「窈冥」為陰陽,「昏默」為內外,強調至道無形而寓於有形之中,形與神、精與神的結合才是長生之道。更為關鍵的是,篇中提出了「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的驚人觀點,並稱廣成子之教便是「顛倒之術」。世人皆以為順應自然之生是正途,卻不知順中藏死;皆畏逆常之死,卻不知逆中蘊生。這種「顛倒」並非悖逆常理,而是對陰陽運轉更深層次的體悟,是探求陰陽本源的微言大義。陳士鐸的評論進一步點明,帝王明知故問,是希望藉岐伯之口將此至道傳示後人,可見其用心之深遠。

緊接著的《順逆探原篇》則將「顛倒」與「順逆」的概念與五行生克緊密聯繫。岐伯闡述了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的辯證關係。例如金生水按順序是生成,但在特定層面金卻能剋水,此謂「害生於恩」;而金剋木是相剋,但在另一層面卻能從剋制中生發出新的機制,此謂「仁生於義」。這是在更高維度上理解五行的動態平衡與轉化,並非簡單的相生相剋鏈條。篇中提出「逆之至者,順之至也」,以及五行順逆都需得「土」以調和、成就,顯示了中醫理論對中土脾胃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伯高從中領悟到「陰中有陽,殺之內以求生;陽中有陰,生之內以出死」,這正是陰陽轉化、生死相互包含的精髓。岐伯隨後將這些玄妙的理論引向具體的養生實踐,提出絕欲、守神、練氣、保精,並結合藥餌、吐納、勞逸、飲食等方法,強調「心死則身生」的逆修功夫與「生心則身生」的順養之道,最終達成「順而不順,始成逆而不逆」的境界。陳士鐸在評論中指出,伯高的問答旨在探討「順中求逆,逆處求順」,強調「於逆處求生之為得也」,再次印證了書中對「顛倒」與「逆」的獨特闡釋,這與一般強調「順應自然」的養生觀有所不同,更偏向於一種煉養、轉化的思路。

《迴天生育篇》則將這種「迴天」、「逆轉」的觀念應用於具體的臨床問題——生育。雷公詢問生育是天命還是人事,岐伯回答「天命居半,人事居半」。天不可回,但人事可盡。隨後,岐伯詳細列舉了男子九種、女子十種導致不孕的原因,這些原因涵蓋了精、氣、血、痰、火、鬱、臟腑(脾胃、腎、肝、胞胎、任督、膀胱)等多方面的病機,並針對性地提出了溫、益、壯、消、順、補、助、舒、增、暖、緩、開、平、滋、理等治療原則。這些治療思路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但在「天厭」或夫婦仍不育的情況下,岐伯歸結於「夫婦德行交虧」,提出「修德以宜男」的觀點,這將生育問題提升到德行的層面,體現了傳統醫學中天人合一、形神兼備、身心一體的思想,認為個人的道德修養與生理功能乃至後代質量息息相關。陳士鐸的評論則從男女生育原因數量差異中引申,強調健脾胃的重要性,認為這才是根本。

《天人壽夭篇》探討了壽命的長短。岐伯首先從形體氣血的特徵(如皮膚緩急、氣血盛衰、骨肉堅脆、脈象大小弱)來判斷壽夭的傾向,認為這部分是「天生人不可強也」。然而,少師進一步追問天定壽夭中人事的參與,岐伯明確指出「壽夭定於天,挽回天命者,人也」。天數有定,但人若戕賊形骸、耗散精氣,則不必待天數而先夭,這是「天不任咎」,責任在人。雖然「天不可回」,但「天可節也」,通過「節天之有餘,補人之不足」,可以善全天命。這再次強調了人在決定自身健康和壽命方面的主動性,與現代醫學強調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疾病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賦予了更深厚的傳統文化與哲學意涵。陳遠公(此處應為陳士鐸的化名或筆誤)的評論則區分了「在天之夭」(先天稟賦)與「在人之夭」(後天失養),認為後者更易挽回,鼓勵人們通過自身努力延壽。

《命根養生篇》開篇即指出人生不能與天地並久,是因為「不體天地之道」。這點明瞭《外經微言》貫穿始終的核心理念:人的生命與天地的運行規律緊密相連。人從天地稟受「長生之命」與「長生之根」,養生之道就是要體悟和遵循天地之道,固守生命的根基。雖然提供的內容在此戛然而止,但可以預見後續篇章將繼續圍繞如何「體天地之道」、如何「養命根」展開更為具體的論述與方法。

綜合上、下兩篇及開篇對話的內容來看,《外經微言》絕非一部僅僅停留在臨床層面的醫書。其上篇以深邃的哲學思辨為基礎,探討陰陽、五行、順逆、生死、天人關係等根本原理,將醫學置於廣闊的宇宙圖景之中,為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提供了一個形而上的解釋框架。它揭示了隱藏在表象之下的「微言」,即那些細微而關鍵的生命法則。下篇則將這些深刻的理論落實到臨床應用,闡述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和治療原則(辨證論治)。然而,即使是臨床應用,也常常與上篇的哲學理念相呼應,例如將不孕歸因於德行,將延壽視為「節天之有餘,補人之不足」,都超越了純粹的生理或病理範疇。

陳士鐸以其獨到的理解和發揮,豐富並深化了中醫理論。他對「顛倒」、「順逆」的闡述,對五行生克辯證關係的認識,對天人關係及人道主動性的強調,都顯示出他非凡的洞察力。書中的對話體裁使得嚴肅的理論不至於枯燥,充滿了啟發性,同時也保留了經典醫學的神秘與深奧。陳士鐸在每篇末尾的評論,則是他對這些對話的總結、發揮或補充,是他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獨立思考與體悟。

《外經微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為後人理解《黃帝內經》等經典中的玄妙概念提供了新的視角;它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哲學深度,豐富了中醫理論的寶庫;它在臨床應用上的具體論述,如對不孕病因的分類和治療原則,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指導。更重要的是,它提醒著醫者和養生者,醫學不僅是技藝,更是關於生命、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學問,治療疾病不僅要著眼於身體層面,更要關注心神、德行等無形因素。這使得《外經微言》超越了一般的臨床醫書,成為一部融醫、哲、玄、養生於一體的經典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的理論研究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書中部分觀點,特別是涉及到玄學或道德層面的內容,在現代醫學看來可能難以直接驗證,但其所體現的整體觀、辨證觀、天人合一觀,以及對生命本源的探索精神,至今仍對我們理解中醫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卷 (1)

一卷 (2)

一卷 (3)

一卷 (4)

一卷 (5)

二卷 (1)

二卷 (2)

二卷 (3)

二卷 (4)

二卷 (5)

二卷 (6)

二卷 (7)

二卷 (8)

二卷 (9)

二卷 (10)

三卷 (1)

三卷 (2)

三卷 (3)

三卷 (4)

三卷 (5)

三卷 (6)

四卷 (1)

四卷 (2)

四卷 (3)

四卷 (4)

四卷 (5)

五卷 (1)

五卷 (2)

五卷 (3)

五卷 (4)

五卷 (5)

六卷 (1)

六卷 (2)

六卷 (3)

六卷 (4)

六卷 (5)

六卷 (6)

七卷 (1)

七卷 (2)

七卷 (3)

八卷 (1)

八卷 (2)

八卷 (3)

八卷 (4)

八卷 (5)

八卷 (6)

九卷 (1)

九卷 (2)

九卷 (3)

九卷 (4)

九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