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五卷 (1)
五卷 (1)
1. 五卷
2. 命門經主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十二經各有一主,主在何經?岐伯曰:腎中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也。雷公曰:十二經最神者心也,宜心為主,不宜以腎中之命門為主也。岐伯曰:以心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主在腎之中,不在心之內。然而離心非主,離腎亦非主也。命門殆通心腎以為主乎?豈惟通心腎哉?五臟七腑無不共相貫通也。
雷公曰:其共相貫通者何也?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門屬火,先天之火也,十二經得命門之火始能生化。雖十二經來通於命門,亦命門之火原能通之也。雷公曰:命門屬火,宜與火相親,何偏居於腎以親水氣耶?岐伯曰:腎火,無形之火也;腎水,無形之水也。有形之火,水能克之;無形之火,水能生之。
火克於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於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故火不藏於火,轉藏於水,所謂一陽陷於二陰之間也。人身先生命門,而後生心,心生肺,肺生脾,脾生肝,肝生腎,相合而相生,亦相剋而相生也。十二經非命門不生,正不可以生克而拘視之也。
故心得命門而神明應物也,肝得命門而謀慮也,膽得命門而決斷也,胃得命門而受納也,脾得命門而轉輸也,肺得命門而治節也,大腸得命門而傳導也,小腸得命門而布化也,腎得命門而作強也,三焦得命門而決瀆也,膀胱得命門而畜泄也。是十二經為主之官,而命門為十二官之主,有此主則十二官治,無此主則十二官亡矣。
命門為主,供十二官之取資,其火易衰,其火亦易旺。然衰乃真衰,旺乃假旺。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水中補火,則真衰者不衰矣,火中補水,則假旺者不旺矣。見其衰補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微;見其旺瀉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熾。雷公曰:何道之渺乎?非天師又孰能知之。
陳士鐸曰:命門在心腎之中,又何說之有,無如世人未知也,此篇講得暢快,非無主之文。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每條人體的十二經脈都有一個主管,那這個主管在哪條經脈上?」岐伯回答:「主管在腎中的命門,它是十二經脈的總管。」雷公質疑:「十二經脈中最神妙的是心經,應該由心經來擔任主管,而不是腎中的命門。」岐伯解釋:「如果讓心經當主管,那就搞錯了。主管應該在腎中,而不是心裡面。但離開了心,它也不是主管,離開了腎,它也不是。命門可能連結心和腎作為主管嗎?不僅僅是心和腎,五臟六腑全部都是相互連接的。
雷公再問:「他們是如何相互連接的?」岐伯答:「人若沒有火就無法生存,命門屬於火,這是先天之火,十二經脈得到命門的火才能進行生化作用。即使十二經脈與命門相連,也是命門的火能夠使它們相通。」雷公又問:「命門屬於火,應該與火親近,為什麼偏偏位於腎臟,親近水氣呢?」岐伯解釋:「腎火是無形的火;腎水是無形的水。有形的火,水可以剋制;無形的火,水卻能助長。
被水剋制的火是有形的水;由水助長的火是無形的水。然而無形的火偏偏能助長無形的水,所以火不藏在火中,反而藏在水中,這就是所謂的一陽陷於二陰之間。人的生命先由命門開始,然後產生心,心產生肺,肺產生脾,脾產生肝,肝產生腎,這些器官相輔相成,也相剋相生。十二經脈若沒有命門就不能生成,不能單純用生剋的觀念來看待。
因此,心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靈敏地應對外物;肝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進行思考;膽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做出判斷;胃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接受食物;脾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轉運營養;肺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調節呼吸;大腸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傳遞廢物;小腸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進行消化;腎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變得強壯;三焦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進行排泄;膀胱獲得命門的力量,就能儲存並排尿。十二經脈是主要的管理機構,而命門是這些機構的總管,有了這個總管,十二個機構就能正常運行,若沒有了這個總管,十二個機構就會消失。
命門作為總管,供應十二個機構所需的資源,它的火容易衰弱,也容易過旺。然而,衰弱是真的衰弱,過旺是假的過旺。先天之火必須要有先天之水才能產生,如果在水中補充火,那麼真的衰弱就不會衰弱了;如果在火中補充水,那麼假的過旺就不會過旺了。如果看到衰弱只補火不補水,火會更微弱;如果看到過旺只降火不補水,火會更熾烈。」雷公感慨:「這道理太深奧了,如果不是天師,誰能知道呢?」
陳士鐸說:「命門在心和腎之間,但世人卻不知道,這篇文章講得很透徹,不是一篇無主題的文章。」
3. 五行生剋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余讀《內經》載五行甚詳,其旨盡之乎?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窮哉。雷公曰:盍不盡言之?岐伯曰:談天乎?談地乎?談人乎?雷公曰:請言人之五行。岐伯曰:心肝脾肺腎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雷公曰:請言其變。岐伯曰:變則又何能盡哉,試言其生克。
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岐伯曰:腎生肝,腎中無水,水涸而火騰矣,肝木受焚,腎何生乎?肝生心,肝中無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無煙,肝何生乎。心,君火也,包絡,相火也,二火無水,時自炎也。
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脾生肺金也,土中無水,乾土何以生物,爍石流金,不生金,反剋金矣。肺生腎水也,金中無水,死金何以出泉,崩爐飛汞,不生水反剋水矣。蓋五行多水則不生,五行無水亦不生也。雷公曰:何以見克中之生乎?岐伯曰:肝剋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
脾剋水,水得土而畜積,則土有生基矣。腎剋火,火得水以相濟,則火有神光矣。心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煉也。肺剋木,然肝木必得肺金以斫削也。非皆克以生之乎。雷公曰:請言生不全生。岐伯曰:生不全生者,專言腎水也。各臟腑無不取資於腎,心得腎水而神明煥發也,脾得腎水而精微化導也,肺得腎水而清肅下行也,肝得腎水而謀慮決斷也,七腑亦無不得腎水而布化也。然而取資多者,分給必少矣,親於此者疏於彼,厚於上者薄於下,此生之所以難全也。
雷公曰:請言克不全克。岐伯曰:克不全克者,專言腎火也。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故一動則無不動矣,一逆則無不逆矣,一上則無不上矣。騰於心,燥煩矣;入於脾,乾涸矣;升於肺,喘嗽矣;流於肝,焚燒矣;衝擊於七腑,燥渴矣。雖然腎火乃雷火也,亦龍火也,龍雷之火,其性雖猛,然聚則力專,分則勢散,無乎不克,反無乎全克矣。
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則心氣轉弱,金克肝木矣。心火生胃土也,而腎火太旺,不敢生胃,則胃氣更虛,水侵胃土矣。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腎水過泛,不敢生脾,則脾氣加困,水欺脾土矣。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過剛,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則肺氣愈損,木侮脾胃矣。
肺金生腎水也,而心火過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腎,則腎氣益枯,火刑肺金矣。腎水生肝木也,而脾胃過燥,腎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則肝氣更凋,土製腎水矣。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則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則克即為生。雷公曰:善。克畏生而不敢克者,又若何?岐伯曰:肝木之盛,由於腎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氣自衰,柔金安能克剛木乎。脾胃土盛,由於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氣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我閱讀《內經》中對於五行理論的描述十分詳細,其內涵已經完全被理解了嗎?岐伯回答:五行的理論豈是容易窮盡理解的。雷公說:那您不妨將它們盡情闡述吧?岐伯說:是想討論天道呢?還是地義呢?抑或是人和呢?雷公說:請告訴我關於人的五行理論。岐伯說:心、肝、脾、肺、腎分別對應火、木、土、金、水,這不是人體內的五行嗎?雷公說:請講解一下它們的變化。岐伯說:變化哪能盡述呢,我試著解釋一下生與剋的關係。
在生剋的變化中,生中有剋,剋中有生,生並非全生,剋也非全剋,生畏懼剋而不敢生長,剋因生的存在而不敢肆意剋制。雷公問:如何看出在生長中的剋制呢?岐伯說:腎生肝,如果腎中無水,水枯竭而火勢旺盛,肝木受到焚燒,腎又如何能生長呢?肝生心,肝中無水,水乾燥而木焦,心火沒有水源,肝又如何能生長呢。心是主宰的火,包絡是輔助的火,兩火無水,就會自燃。
土若得不到火的生養,反而會受到火的傷害。脾生肺金,但若土中無水,乾燥的土如何能生長物質,酷熱的石頭和熔化的金屬,不會生成金,反而剋制了金。肺生腎水,金中無水,死亡的金如何能產生泉水,崩潰的爐子和飛揚的汞,不會生成水反而剋制了水。五行中水分過多或不足都無法正常運行。雷公說:如何看出剋制中的生長呢?岐伯說:肝剋土,但土得到木的疏通,就有了生長的活力。
脾剋水,但水得到土的蓄積,就有了生長的基礎。腎剋火,但火得到水的調和,就有了神聖的光芒。心剋金,然而肺金必須得到心火的鍛煉才能堅韌。肺剋木,然而肝木必須得到肺金的削減才能茁壯。這些不都是剋制中孕育著生長嗎?雷公說:請解釋一下「生不全生」。岐伯說:這主要是講腎水的作用。各個臟腑無不依賴腎水,心得到腎水而精神煥發,脾得到腎水而精微得以消化吸收,肺得到腎水而保持清潔,肝得到腎水而思維清晰,七腑也無不依賴腎水而發揮功能。然而,獲得的資源越多,分配到的必然就越少,親近一方的同時必然疏遠另一方,上面得到的多,下面得到的就少,這就是生長難以全面的原因。
雷公說:請解釋一下「剋不全剋」。岐伯說:這主要講的是腎火的作用。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一旦開始活動,所有都會跟隨;一旦逆轉,所有都會逆轉;一旦上升,所有都會上升。腎火上升至心,會讓人煩躁;進入脾,會導致乾燥;升至肺,會引起咳嗽;流入肝,會造成焚燒;衝擊七腑,會導致乾渴。然而,腎火也是雷火,也是龍火,龍雷之火性雖猛烈,但聚集時力量集中,分散時勢力分散,無所不克,但也無所全剋。
雷公問:生畏剋而不敢生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解釋:肝木生心火,但如果肺金過於旺盛,肝木會畏懼肺金的剋制,不敢生長心火,心氣就會轉弱,金剋肝木。心火生胃土,但如果腎火過於旺盛,不敢生長胃土,胃氣就會更加虛弱,水侵蝕胃土。心包之火生脾土,但如果腎水過於泛濫,不敢生長脾土,脾氣就會更加疲憊,水欺負脾土。脾胃之土生肺金,但如果肝木過於強硬,脾胃會畏懼肝木,不敢生長肺金,肺氣就會更加損耗,木侮脾胃。肺金生腎水,但如果心火過於熾烈,肺會畏懼心的剋制,不敢生長腎水,腎氣就會更加枯萎,火刑肺金。腎水生肝木,但如果脾胃過於乾燥,腎會畏懼脾胃之土,不敢生長肝木,肝氣就會更加衰弱,土剋制腎水。雷公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這種情況呢?岐伯回答:要通過制剋來促進生長,這樣生長就不會畏懼剋制,幫助生長而忘記剋制,剋制就會轉化為生長。雷公說:很好。對於剋制畏懼生長而不敢剋制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岐伯解釋:肝木的旺盛是由於腎水的充沛,木旺盛時肺氣自然衰弱,柔和的金如何能剋制堅硬的木呢。脾胃土的旺盛是由於心火的旺盛,土旺盛時肝氣自然衰弱,僵硬的木如何能剋制乾燥的土呢。腎水的旺盛是由於肺金的充沛,水旺盛時脾土自然微弱,淺薄的土如何能剋制湍急的水呢。心火的旺盛是由於肝木的充沛,火旺盛時腎氣必然虛弱,微弱的水如何能剋制烈火呢。肺金的旺盛是由於脾土的充沛,金旺盛時心氣自然膽怯,寒冷的火如何能剋制堅固的金呢。雷公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這種情況呢?岐伯回答:拯救生長不必刻意控制剋制,那麼弱小的就會變得強大;利用剋制反而能進一步培育生長,那麼衰弱的就會轉為繁盛。雷公說:很好。
陳士鐸總結道:五行的生剋,本來不能顛倒,但是看似不可顛倒的生剋卻在變化中表現出顛倒的現象,這正是在說明生剋的變化。文中專門講述了這種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應該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