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一卷 (1)

回本書目錄

一卷 (1)

1. 一卷

2. 陰陽顛倒篇

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謂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遣鬼臾區問於岐伯天師曰:帝問至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

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聖帝,安克聞至道哉。

帝明知故問,豈欲傳旨於萬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聖明問,敢備述以聞。窈冥者,陰陽之謂也。昏默者,內外之詞也。視聽者,耳目之語也。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化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神全,精與神合乎。鬼臾區曰:諾。

雖然,師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陰陽之原,即顛倒之術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廣成子之教,示帝行顛倒之術也。鬼臾區贊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

岐伯曰: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子。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鬼臾區復奏帝前,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遊於無極之野也。

陳士鐸曰:此篇帝問而天師答之,乃首篇之論也。問不止黃帝而答止天師者,帝引天師之論也。帝非不知陰陽顛倒之術,明知故亦欲盡人皆知廣成子之教也。

白話文:

黃帝聽了廣成子談論深奧玄妙的道理,讚歎他就像天一樣深不可測。黃帝退下後,在夜晚深思,但仍有疑惑未能解決,於是派遣鬼臾區去向岐伯天師詢問:「黃帝向廣成子求問至高的道理,廣成子說:至高之道的精華,是深邃而幽暗的,至高之道的極致,是模糊而寂靜的。我們應該不去看、不去聽,而是保持精神的平靜,身體自然會健康。必須要保持安靜和清澈,不要讓你的身體過度勞累,不要讓你的精神受到擾動,不要有太多的思慮和煩惣,這樣才能長生不老。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聽,心靈不去知道,你的精神將會保護你的身體,身體就能長生。

要謹慎地管理你的內在,封閉你的外在,知識太多反而會招致失敗。我可以帶你到光明的頂端,那是至陽的起源;也可以帶你進入深邃的門檻,那是至陰的起源。天地有自己的運作方式,陰陽有自己的藏匿之所,只要謹慎地保護你自己,身體就會自然強壯。我遵循這個原則,以達到和諧,所以身體可以不老。天師你一定知道這些道理,希望你能清楚地解釋。」

岐伯恭敬地回答:「這真是偉大的道理啊!如果不是我們偉大的皇帝,誰能聽到如此深奧的道理呢。」黃帝明明已經知道這些道理,卻故意詢問,難道是想要把這些道理傳遞給萬世嗎?這是多麼仁慈的心願啊。我雖愚鈍,但在聖賢的詢問下,我敢冒昧地詳細陳述,以供聆聽。所謂的深邃和幽暗,就是指陰陽。所謂的模糊和寂靜,就是指內外。視覺和聽覺,就是指耳目。至高之道無形卻又有形,有形卻實際上無形,無形藏在有形之中,有形又化在無形之內,這樣才能使身體和精神都健全,精氣和精神得以融合。

岐伯進一步解釋,乾坤之道,不出男女;男女之道,不出陰陽;陰陽之道,不出順逆。順則生,逆則死。陰陽的起源,就是顛倒的藝術。大多數人都順應生存,卻不知道順應也可能導致死亡;他們都在逆境中死亡,卻不知道逆境也能帶來生命,因此他們往往未老先衰。廣成子的教導,是告訴黃帝如何進行顛倒的藝術。

顛倒的藝術,就是探索陰陽的本源。在深邃和幽暗中有精神的存在,在模糊和寂靜中也有精神的存在,在視覺和聽覺中也有精神的存在。探索這些本源並保護精神,精氣就不會受到擾動。探索這些本源並保護精氣,精神就不會失去控制。精氣和精神都得到保護,身體怎能會衰弱呢?

鬼臾區回到黃帝面前,黃帝說:「很好,把這些寫進《外經》裡,傳授給臣民,讓他們都能聽到至高之道,一起在無邊的田野中遊玩。」

陳士鐸評論:這一章是黃帝問詢,而由岐伯天師回答,這是第一章的討論。問詢的人不僅是黃帝,回答的人也只有岐伯天師,這是因為黃帝引用了岐伯天師的觀點。黃帝並不是不知道陰陽顛倒的藝術,他故意問詢,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廣成子的教導。

3. 順逆探原篇

伯高太師問於岐伯曰:天師言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問曰:唯唯。三問岐伯,嘆曰:吾不敢隱矣。夫陰陽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顛倒之術者,即順逆之理也。知顛倒之術,即可知陰陽之原矣。伯高曰:陰陽不同也。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身之陰陽,男女之陰陽,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異哉。

伯高曰:請顯言其原。岐伯曰: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剋水,水生木而剋木,水生火而剋火,火生土而剋土,土生金而剋金,此害生於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剋木而生木,木剋土而生土,土剋水而生水,水剋火而生火,火剋金而生金,此仁生於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相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

逆之至者,順之至也。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順之也?岐伯曰: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伯高曰:余知之矣。陰中有陽,殺之內以求生乎。陽中有陰,生之內以出死乎。余與帝同遊於無極之野也。岐伯曰: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

絕欲而毋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為境所移也,練氣而毋為物所誘也,保精而毋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慎吐納以添其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飲食以益其氣,其庶幾乎?伯高曰:天師教我以原者全矣。岐伯曰:未也。心死則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過死則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順之之功也。

順而不順,始成逆而不逆乎。伯高曰:誌之矣!敢忘秘誨哉。

陳士鐸曰:伯高之問,亦有為之問也。順中求逆,逆處求順,亦死克之門也。今奈何求生於順乎。於順處求生,不若於逆處求生之為得也。

白話文:

伯高太師向岐伯詢問:「天師曾經提到過顛倒的學說,這就是探索陰陽本源的方法。具體是怎麼回事呢?」岐伯沒有立即回答。在伯高的再三詢問下,岐伯感慨道:「我不敢再隱瞞你了。陰陽的本源,其實就是生剋的法則;顛倒的學說,實際上是順逆的原理。懂得顛倒的學說,就能理解陰陽的本源。」

伯高表示:「陰陽並非相同。天上的陰陽、地上的陰陽、人體的陰陽以及男女性別的陰陽,這些我們該如何探究呢?」岐伯解釋:「瞭解了本源,它們又有什麼不同呢?」

伯高進一步請求:「請明確告訴我關於本源的事。」岐伯說明:「五行順序生成卻不真正生成,逆序死亡卻不真正死亡。看似生成卻不生成的例子有:金生水但同時剋制水,水生木但同時剋制木,水生火但同時剋制火,火生土但同時剋制土,土生金但同時剋制金,這是恩惠中藏著傷害。看似死亡卻不真正死亡的例子有:金剋制木卻反而使木生成,木剋制土卻反而使土生成,土剋制水卻反而使水生成,水剋制火卻反而使火生成,火剋制金卻反而使金生成,這是義行中產生的仁慈。五行順序時,相互生成又相互剋制;五行逆序時,既不剋制也不生成。」

岐伯補充:「逆序達到極致,正是順序達到極致。」伯高讚嘆:「你的話真精彩!然而,我們該如何從逆序中找到順序呢?」岐伯回答:「五行順序時,遇土則變化;五行逆序時,遇土則神奇。土可以結合五行,也可以成就五行。」

伯高表示:「我懂了。陰中有陽,在殺戮中尋找生存。陽中有陰,在生長中走出死亡。我和天師一同遊歷無窮無盡的天地。」岐伯指出:「要從逆序中找到順序,必須先順序再逆序。遠離慾望,不被邪惡侵犯;守住精神,不被環境影響;鍛煉氣息,不被外物誘惑;保護精氣,不被邪祟消耗。服用藥物以滋潤身體,謹慎呼吸以補充體液,適度勞逸以安撫骨髓,節制飲食以增強氣力,這樣大概就可以了吧。」

伯高說:「天師,你已經完整地教導我關於本源的一切。」岐伯回應:「還不夠。心靈的死亡才能帶來生命的重生,讓心靈死亡的法則,就是逆序的功績。但如果心靈過度死亡,生命也不會重生,讓心靈活躍的法則,又是順序的功績。」

岐伯接著說:「看似順序卻不順序,才能開始實現看似逆序卻不逆序。」伯高表示:「我會牢記這些教誨,怎敢忘記這些祕密的指導呢。」

陳士鐸評論:「伯高的提問是有深意的。在順序中尋求逆序,在逆序中尋求順序,這也是死裡求生的門徑。現在為什麼要在順序中尋求生存呢?在順序中尋求生存,不如在逆序中尋求生存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