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二卷 (2)
二卷 (2)
1. 經脈終始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十二經之脈既有終始,《靈》、《素》詳言之,而走頭、走腹、走足、走手之義,尚未明也,願畢其辭。岐伯曰: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陰從足走腹,手三陰從腹走手,乃卑之趨上也。陰陽無間,故上下相迎,高卑相迓,與晝夜循環同流而不定耳。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說:「十二經脈既然有始有終,《靈樞經》、《素問經》都已詳細說明,但是經脈走頭、走腹、走足、走手的道理,還沒有講清楚,請您把這些道理告訴我。」
岐伯說:「手三陽經從手部走到頭部,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到足部,這是高位接續低位。足三陰經從足部走到腹部,手三陰經從腹部走到手部,這是低位趨向高位。陰陽不間斷,所以上下相接應,高低相迎合,就像晝夜交替循環一樣,沒有停止的時候。」
夫陰陽者,人身之夫婦也,氣血者,人身之陰陽也。夫倡則婦隨,氣行則血赴。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乾作天門,大腸司其事也;巽作地戶,膽持其權也;泰居艮,小腸之昌也;否居坤,胃之殃也。雷公曰:善。請言順逆之別?岐伯曰:足三陰自足走腹,順也;自腹走足,逆也。
白話文:
陰陽就像是人體中的夫妻,氣血則是人體中的陰陽。丈夫(陽氣)動了,妻子(陰血)就會跟著動。氣行則血至,氣具有溫煦的作用,而血具有滋潤的作用。
- 乾卦(陽卦)的作用就像天門,與大腸有關。
- 巽卦(陰卦)的作用就像地戶,與膽有關。
- 泰卦(陽卦)位於艮卦(陰卦)之上,與小腸有關。
- 否卦(陰卦)位於坤卦(陰卦)之上,與胃有關。
雷公說:「很好。」請問何謂順逆之別?
岐伯回答:「足三陰經從足部流向腹部,這是順的;從腹部流向足部,這是逆的。」
足三陽自頭走足,順也;自足走頭,逆也。手三陰自藏走手,順也;自手走藏,逆也。手三陽自手走頭,順也;自頭走手,逆也。夫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惟足少陰腎脈繞而下行,與肝脾直行者,以衝脈與之並行也,是以逆為順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有頭腹手足之殊,有順中之逆,有逆中之順,說得更為明白。
白話文:
足部三條陽經從頭向下走,這是正常的路徑;從足向下走,這是逆行。手部三條陰經從腹部向手走,這是正常的路徑;從手向上走,這是逆行。手部三條陽經從手向上走,這是正常的路徑;從頭向下走,這是逆行。至於足部的三條陰經,從足部向上走到腹部,只有足少陰腎經的脈絡繞過從下向上走,與肝經和脾經直接向上走並行,因為沖脈與腎經並行,所以逆行也是正常的。
2. 經氣本標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十二經氣有標本乎?岐伯曰:有之。雷公曰:請言標本之所在?岐伯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三寸中,標在背腧;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中,標在舌本;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中,標在腋內動脈;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此標本之所在也。雷公曰:標本皆可刺乎?岐伯曰:氣之標本皆不可刺也。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有源頭與表徵嗎?」
岐伯回答:「有的。」
雷公說:「請告訴我源頭與表徵的位置。」
岐伯說:
- 足太陽經:源頭在腳後跟往上五寸,表徵在命門兩旁。
- 足少陽經:源頭在腳掌內側,表徵在肩井穴前。
- 足少陰經:源頭在內腳踝下三寸,表徵在背部脊椎的特定位置。
- 足厥陰經:源頭在合谷穴上五寸,表徵在背部脊椎的特定位置。
- 足陽明經:源頭在小腿前面,表徵在人迎穴、頰車穴、聽宮穴。
- 足太陰經:源頭在中封穴前上方四寸,表徵在舌根。
- 手太陽經:源頭在腳踝外側後方,表徵在命門穴上一寸。
- 手少陽經:源頭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往上二寸,表徵在耳後上角、外眼角下方。
- 手陽明經:源頭在手肘中上方,表徵在面部、頰車穴上。
- 手太陰經:源頭在拇指內側指甲溝,表徵在腋窩內動脈。
- 手少陰經:源頭在腕骨外側端,表徵在背部脊椎的特定位置。
- 手心主經:源頭在手掌後方兩條肌腱間,表徵在腋窩下三寸。
雷公問:「這些源頭和表徵都可以針刺嗎?」
岐伯回答:「源頭和表徵的氣血運行都不可以針刺。」
雷公曰:其不可刺何也?岐伯曰:氣各有沖,沖不可刺也。雷公曰:請言氣衝。岐伯曰:胸氣有沖,腹氣有沖,頭氣有沖,脛氣有沖,皆不可刺也。雷公曰:頭之沖何所乎?岐伯曰:頭之沖腦也。雷公日;胸之沖何所乎?岐伯曰:胸之沖膺與背腧也,腧亦不可刺也。雷公曰:腹之沖何所乎?岐伯曰:腹之沖,背腧與衝脈及左右之動脈也。
白話文:
雷公問:為什麼這些部位不能針刺?
岐伯答:因為每種氣都有自己的「衝」,衝就會帶來疼痛,所以不能針刺。
雷公問:請具體說明哪些部位有「衝」。
岐伯答:胸部、腹部、頭部、腿部都有「衝」,這些地方都不能針刺。
雷公問:頭部的「衝」在哪裡?
岐伯答:頭部的「衝」在腦中。
雷公問:胸部的「衝」在哪裡?
岐伯答:胸部的「衝」在胸膺和背腧。其中,背腧也不能針刺。
雷公問:腹部的「衝」在哪裡?
岐伯答:腹部的「衝」在背腧、衝脈以及左右的動脈。
雷公曰:脛之沖何所乎?岐伯曰:脛之沖即臍之氣街及承山踝上以下,此皆不可刺也。雷公曰:不可刺止此乎?岐伯曰: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藏於氣海,出於肺,循咽喉,呼吸而出入也。是氣海猶氣街也,應天地之大數,出三入一,皆不可刺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氣各有標本,各不可刺。不可刺者,以衝脈之不可刺也。不知衝脈,即不知刺法也。
白話文:
雷公問:「脛骨的氣沖在哪裡?」
岐伯回答:「脛骨的氣沖就是臍下的氣街和承山到腳踝上的部位,這些地方都不可以針灸。」
雷公又問:「難道只有這些地方不能針灸嗎?」
岐伯回答:「大氣凝結不動,積聚在胸腔裡,藏在氣海中,從肺部發出,沿著咽喉,循環出入。這個氣海就像氣街一樣,與天地的大數相應,出氣三份,入氣一份,都不能針灸。」
3. 臟腑闡微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臟止五乎?腑止六乎?岐伯曰:臟六腑七也。雷公曰:臟六何以名五也?岐伯曰: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雖臟不以臟名之。雷公曰:胞胎何以非五臟之正也?岐伯曰:心,火也;肝,木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一臟各屬一行,胞胎處水水之歧,非正也,故不可稱六臟也。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人體內臟只有五個嗎?而內腑只有六個嗎?」岐伯回答:「內臟有六個,內腑有七個。」雷公說:「既然有六個內臟,為什麼只稱之為五臟呢?」岐伯解釋:「心、肝、脾、肺、腎這五個臟器屬於五行之正位,因此稱為五臟。而胞胎並不屬於五行之正位,即使是內臟也不稱之為臟。」雷公問:「為什麼胞胎不屬於五臟之正位呢?」岐伯回答:「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每個內臟都對應五行中的一行。而胞胎位於水道的分歧處,不屬於五行之正位,因此不能算作六臟之一。」
雷公曰:腎中有火,亦水火之歧也,何腎稱臟乎?岐伯曰:腎中之火,先天火也,居兩腎中而腎專司水也。胞胎上繫心,下連腎,往來心腎接續於水火之際,可名為火,亦可名為水,非水火之正也。雷公曰:然則胞胎何以為臟乎?岐伯曰:胞胎處水火之兩歧,心腎之交,非胞胎之系不能通達上下,寧獨婦人有之,男子未嘗無也。吾因其兩歧,置於五臟之外,非胞胎之不為臟也。
白話文:
雷公說:腎臟裡有火,這是水火共存的地方,為什麼腎臟被稱為臟呢?
岐伯說:腎臟裡的火是先天的火,它位於兩個腎臟中,而腎臟專門掌管水。胞宮的上端連接著心臟,下端連著腎臟,心臟和腎臟的往來運行,正是水火交會之處,既可以稱為火,也可以稱為水,但它並非正宗的水或火。
雷公說:既然如此,為什麼胞宮被認為是臟呢?
岐伯說:胞宮處於水火兩歧之處,是心臟和腎臟交匯的地方,沒有胞宮連接,上下就不能通暢。不僅僅是女性有胞宮,男性也同樣有。我認為它處於兩歧之處,因此將它置於五臟之外,並不是因為胞宮不屬於臟。
雷公曰:男女各有之,亦有異乎?岐伯曰:系同而口異也。男女無此係,則水火不交,受病同也。女系無口則不能受妊,是胞胎者,生生之機,屬陰而藏於陽,非臟而何。雷公曰:胞胎之口,又何以異?岐伯曰:胞胎之系,上出於心之膜膈,下連兩腎,此男女之同也。惟女下大而上細,上無口而下有口,故能納精以受妊。
雷公曰:包絡既為一腑,奈何尊帝遺之?尊心為君火,稱包絡為相火,可乎?請登之外經,咸以為則。
白話文:
雷公說:為什麼內臟七個,卻稱為六腑?岐伯說:大腸、小腸、膀胱、膽、胃、三焦,這六個是腑。不把「包絡」稱為腑,是因為它是心包,屬於貴重部位。雷公說:可以不提包絡嗎?岐伯說:不可以不提。包絡是脾胃的母親,土(指脾胃)不靠火(指心火)就不能生長。五臟六腑之氣,都仰賴心臟的統御。心火不能無所作為,必須依靠包絡主動作用,來回傳達,胃氣才能進入,脾氣才能輸出,各臟腑之氣才能發生變化。
雷公曰:腑七而名六何也?岐伯曰:大小腸膀胱膽胃三焦包絡,此七腑也,遺包絡不稱腑者,尊帝耳。雷公曰:包絡可遺乎?岐伯曰:不可遺也。包絡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五臟六腑之氣,咸仰於心君,心火無為,必藉包絡有為,往來宣布,胃氣能入,脾氣能出,各臟腑之氣始能變化也。
陳遠公曰:臟六而言五者,言臟之正也;腑七而言六者,言腑之偏也。舉五而略六,非不知胞胎也;舉六而略七,非不知包絡也。有雷公之問,而胞胎、包絡昭於古今矣。
白話文:
陳遠公說:心、肝、脾、肺、腎這五個臟器稱作六臟,是指它們是身體重要的臟器;大腸、小腸、胃、膽、膀胱這六個腑器稱作七腑,是指它們的作用比較偏向。
提到五臟而略過六腑,並不是不知道胞胎的存在;提到六腑而略過七臟,並不是不知道包絡的存在。
隨著雷公的提問,胞胎、包絡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早已明晰。
4. 考訂經脈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十二經脈,天師詳之,而所以往來相通之故,尚未盡也。幸宣明奧義,傳諸奕祀可乎?岐伯曰:可。肺屬手太陰,太陰者,月之象也。月屬金,肺亦屬金,肺之脈走於手,故曰手太陰也。起於中焦胃脘之上,胃屬土,土能生金,是胃乃肺之母也。下絡大腸者,以大腸亦屬金,為胃之庶子,而肺為大腸之兄,兄能包弟,足以網羅之也,絡即網羅包舉之義。循於胃口者,以胃為肺之母,自必遊熙於母家,省受胃土之氣也。
白話文:
雷公問岐伯說:「十二經脈,天師您已經詳述過了,但經脈之間往來相通的緣由,還沒講完。希望您能宣明這深奧的道理,傳授給我,以流傳後世,可以嗎?」
岐伯回答:「可以。肺臟屬手太陰經,太陰是指月亮的象徵。月亮屬金,肺臟也屬金,肺臟的經脈循行於手臂上,所以稱之為手太陰經。它從橫膈以上的胃脘部開始,胃屬土,土能生金,所以胃是肺臟的媽媽。向下連接大腸,因為大腸也屬金,是大腸的兒子,而肺臟是大腸的哥哥,哥哥能包容弟弟,足以籠罩著它。連接的意思就是籠罩、包容。循行於胃口,因為胃是肺臟的媽媽,所以肺臟的經脈必定會在媽媽家遊走,吸收媽媽的胃氣。」
肺脈又上於鬲,胃之氣多,必分氣以給其子,肺得胃母之氣,上歸肺宮,必由鬲而升,肺受胃之氣,肺自成家,於是由中焦而脈乃行,橫出腋下,畏心而不敢犯也。然而肺之系實通於心,以心為肺之君,而肺乃臣也,臣必朝於君,此述職之路也。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者,又謁相之門也。
白話文:
肺部的經脈再向上經過膈肌,胃氣充足時,必然會分出部分氣血供給它的支脈。肺部從胃這個母親那裡得到氣血,向上回到肺部,一定會經過膈肌向上升。肺部接受了胃的氣血,肺部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於是由中焦那裡,經脈才開始運行,橫著從腋下穿出來,因為敬畏心臟而不去侵犯它。但肺部的經脈實際上是通向心臟的,以心臟為肺部的君王,而肺部則是臣子,臣子一定會朝拜君王,這是臣子向君王述職的道路。向下經過胸腔內側,在心包經脈的前面運行,這又是去拜見首相的大門。
心主即心包絡,為心君之相,包絡代君以行事,心克肺金,必借心主之氣以相刑,呼吸相通,全在此係之相聯也。肺稟天王之尊,必奉宰輔之令,所以行於少陰心主之前,而不敢緩也。自此而下於肘中,乃走於臂,由臂而走於寸口魚際,皆肺脈相通之道。循魚際出大指之端,為肺脈之盡。
經脈盡,復行,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乃旁出之脈也。
白話文:
心包絡就是心主,是心臟的主管,代替心臟執行任務。心臟壓制肺金,必定藉由心包絡的氣來進行制約。呼吸相通,完全是因為這兩者是相連的。肺受到上天的尊崇,必定奉行心包絡的命令,所以運行在心包絡少陰之前,不敢怠慢。從這裡往下到肘中,再走入上臂,從上臂延伸到寸口魚際,都是肺經脈絡相通的途徑。沿著魚際向外,到拇指的末端,是肺經脈絡的終點。
雷公曰:脾經若何?岐伯曰:脾乃土臟,其性濕,以足太陰名之。太陰之月,夜照於土,月乃陰,象脾屬土,得月之陰氣,故以太陰名之。其脈起於足之大指端,故又曰足太陰也。脾脈即起於足下,下必升上,由足大指內側肉際,過橫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乃入肝經之路也。夫肝木克脾,宜為脾之所畏,何故脈反通於肝。
白話文:
雷公問道:「脾經是什麼樣的?」
岐伯回答:「脾屬於土臟,性質濕潤,因此用『足太陰』來命名。太陰是月亮,夜晚照射著大地,月亮屬陰,像徵脾屬土,吸收了月亮的陰氣,所以用『太陰』來命名。脾經脈絡起始於腳大拇指的末端,因此又稱『足太陰經』。
脾經脈絡從腳底開始,根據『下必升上』的原則,從腳大拇指內側的肉際處開始,經過橫骨後,向上經過內踝的前內側,再向上經過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與厥陰經脈相交,然後進入肝經的脈絡中。
一般而言,肝屬於木,木克土,脾應該是害怕肝的,為什麼脾經脈絡卻會通往肝經呢?」
不知肝雖剋土,而木亦能成土,土無木氣之通,則土少發生之氣,所以畏肝而又未嘗不喜肝也。交出足厥陰之前,圖合於肝木耳。上膝股內前廉,入腹者,歸於脾經之本臟也。蓋腹,脾之正宮。脾屬土,居於中州,中州為天下之腹,脾乃人一身之腹也。脾與胃為表裡,脾內而胃外,脾為胃所包,故絡於胃。
白話文:
雖然肝臟能剋制脾土,但肝木也能滋養脾土。如果脾土缺乏木氣的疏通,就會缺乏生發之氣,所以脾土雖然害怕肝臟,但也不完全排斥肝臟。
足厥陰經從肝臟分支出來,與肝木相連。從膝蓋內側前緣到腹部的經絡,屬於脾經的本臟。
腹部是脾臟的正宮。脾臟五行屬土,位於人體的中部,猶如天下之腹,脾臟就是人體的腹部。
脾臟和胃臟是表裡關係,脾臟在內,胃臟在外,脾臟被胃臟包裹,所以與胃臟相連接。
脾得胃氣,則脾之氣始能上升,故脈亦隨之上鬲,趨喉嚨而至舌本,以舌本為心之苗,而脾為心之子,子母之氣自相通而不隔也。然而舌為心之外竅,非心之內廷也。脾之脈雖至於舌,而終未至於心,故其支又行,借胃之氣,從胃中中脘之外上鬲,而脈通於膻中之分,上交於手少陰心經,子親母之象也。
白話文:
脾臟需要胃的能量,才能使自己的能量上升。因此,脈絡也會隨著能量上升到胸腔,經過喉嚨到達舌根。舌根是心的苗裔,而脾臟是心的後代。子母之間的能量可以相互流通,不會阻隔。
但是,舌頭是心的外部孔竅,並不是心的內部宮殿。脾臟的脈絡雖然可以到達舌頭,但最終不會到達心臟。因此,脈絡又有另一條支脈,藉助胃的能量,從胃的中間位置外側往上經過胸腔,與膻中的部位相通,然後向上與手少陰心經相交。這就如同子親近母的形象。
雷公曰:心經若何?岐伯曰:心為火臟,以手少陰名之者,蓋心火乃後天也。後天者,有形之火也。星應熒惑,雖屬火而實屬陰,且脈走於手,故以手少陰名之。他臟腑之脈皆起於手足,心脈獨起於心,不與眾脈同者,以心為君主,總攬權綱,不寄其任於四末也。心之系五臟七腑,無不相通,尤通者,小腸也。
白話文:
雷公問:心經的性質如何?
岐伯答:心主火,叫做手少陰經。心火屬於後天,後天之火是有形之火,與火星相應。雖然屬火,但實際上是屬陰。它的脈絡循行於手上,所以稱作手少陰。其他臟腑的脈絡都起始於手足,只有心脈獨自起始於心臟,與其他脈絡不同。這是因為心臟是君主之官,總攬全身的綱領,不把自己的職責分給四肢。心的經脈與五臟七腑相互貫通,其中與小腸相通尤為密切。
小腸為心之表,而心實絡於小腸,下通任脈,故任脈即借小腸之氣以上通於心,為朝君之象也。心之系又上與肺相通,挾咽喉而入於目,以發其文明之彩也。復從心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厥陰經心主之後,下肘,循臂至小指之內,出其端,此心脈系之直行也。又由肺曲折而後,並脊直下,與腎相貫串,當命門之中,此心腎既濟之路也。
白話文:
小腸是心臟的外在表象,而心臟本身與小腸相連,下方通達任脈。所以,任脈就是藉由小腸的氣向上通達心臟,有如臣子朝見君王一樣。
心臟的經脈又向上與肺相通,經過咽喉進入眼睛,以發出明亮的光彩。從心臟的經脈再到肺,下方從腋下出來,沿著手臂內側後緣,位於手厥陰經的後面,到手肘下方,沿著手臂至小指內側,露出指尖。這是心脈經脈的直接路線。
此外,經脈從肺部彎曲後,沿著脊椎直下,與腎臟相連,穿過命門。這就是心腎相濟的道路。
夫心為火臟,懼畏水克,何故系通於腎,使腎有路以相犯乎?不知心火與命門之火,原不可一日不相通也。心得命門之火則心火有根,心非腎水之滋則心火不旺,蓋心火必得腎中水火以相養,是以克為生也。即有腎火腎水之相生,而後心之系各通臟腑,無扞格之憂矣。由是而左通於肝,肝本屬木,為生心之母也。
白話文:
心屬火,害怕水來剋制,為什麼會和腎臟相通,讓腎臟有機會侵犯心臟呢?原因是心火和命門之火本來就是一體的。心臟得到命門之火的滋養,心火纔有根基;心臟不得到腎水滋潤,心火也不會旺盛。所以,心火必須得到腎臟的水火滋養,才能維持平衡。也就是說,心的剋制也是心的生機。腎臟的水火相生之後,心的系統才能和臟腑相通,不用擔心受阻。因此,心臟系統向左和肝臟相通,而肝臟屬木,是生養心臟的母親。
心火雖生於命門先天之火,而非後天肝木培之,則先天之火氣亦不旺。故心之系通於肝者,亦欲得肝木相生之氣也。肝氣既通,而膽在肝之旁,通肝即通於膽,又勢之甚便者。況膽又為心之父,同本之親,尤無阻隔也。由是而通於脾,脾乃心之子也。雖脾土不藉心火之生,然胃為心之愛子,胃土非心火不生。
白話文:
雖然心火源於命門先天之火,但若缺乏後天肝木的滋養,那麼先天之火氣也不會旺盛。因此,心與肝相連,也是為了得到肝木相生的氣息。
肝氣通暢之後,膽就在肝的旁邊,通肝就等於通膽,這更方便了。而且膽又是心的父親,本是同源,更加沒有阻隔。
由此就能通達脾臟,脾臟是心的兒子。雖然脾土不需要心火的滋生,但胃是心的愛子,胃土必須依賴心火才能生成。
心既生胃,生胃必生脾,此脾胃之系所以相接而無間也。由是而通於肺,火性炎上,而肺葉當之,得毋有傷。然而頑金非火不柔,克中亦有生之象。倘肺金無火,則金寒水冷,胃與膀胱之化源絕矣,何以溫腎而傳化於大腸乎。由是而通於心主,心主即膻中包絡也,為心君之相臣,奉心君以司化。
白話文:
心臟產生了胃,產生了胃就必定產生脾臟,這就是脾臟和胃互相連接、沒有間隔的原因。由脾臟而連通到肺部,肺的火屬性向上燃燒,而肺葉承受著它,不會受傷嗎?然而,頑固的金屬如果不經過火鍛煉,就無法變得柔軟,所以剋制中也有生長的一面。如果肺部沒有火,那麼金屬就會寒冷而水也會變冷,胃和膀胱的化生之源就會斷絕,如何溫養腎臟並將其傳導到大腸呢?由大腸連通到心主,心主也就是胸腹之間的包絡,是心君的輔助大臣,奉行心君的命令來管理化生。
其出入之經,較五臟六腑更近,真有心喜亦喜,心憂亦憂之象,呼吸相通,代君司化以使令夫三焦,俾上中下之氣,無不畢達,實心之系通之也。
白話文:
它的出入經脈比五臟六腑更靠近,真有心臟高興它也會高興,心臟憂愁它也會憂愁的感覺。呼吸相通,代替君主掌管變化,以指揮三焦,讓上中下之氣,沒有不完全到達的,這的確是心臟系統通達的作用。
雷公曰:腎經若何?岐伯曰:腎屬水,少陰正水之象。海水者,少陰水也,隨月為盈虛而腎應之。名之為足少陰者,脈起於足少陰之下也,由足心而上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膊出膕,上股,貫脊,乃河車之路,即任督之路也。然俱屬於腎,有腎水而河車之路通,無腎水而河車之路塞,有腎水而督脈之路行,無腎水而督脈之路斷。是二經之相通相行,全責於腎。
白話文:
雷公問:「腎經運行如何?」岐伯回答:「腎臟屬水,是少陰正水之屬。大海中的海水,就是少陰水,隨著月亮盈虧變化,腎臟也會相應地變化。之所以稱之為足少陰,是因為它的脈絡起於足少陰的下方,從足心向上沿著內踝後側循行,再從腳跟後方進入小腿,往上經過臀部和股骨,貫通脊柱,這是腎經的循行路線,也是任督二脈的交會處。
然而,任督二脈都與腎臟相連,如果有腎水,河車之路就會暢通,如果沒有腎水,河車之路就會阻塞;如果有腎水,督脈之路就能運行,如果沒有腎水,督脈之路就會中斷。這兩條經脈的相通相行,完全取決於腎臟的健康。」
故河車之路、督脈之路,即腎經之路也。由是而行於肝,母入於子舍之義也。由是而行於脾,水行於地中之義也。過肝脾二經而絡於膀胱者,以腎為膀胱之裡,而膀胱為腎之表,膀胱得腎氣而始化,正同此路之相通,氣得以往來之耳。其絡於膀胱也,貫脊會督而還出於臍之前,通任脈,始得達於膀胱,雖氣化可至,實有經可通而通之也。其直行者,又由肝以入肺,子歸母之家也。
白話文:
因此,河車之路,也就是督脈之路,同時也是腎經之路。沿著這條路徑運行到肝臟,體現了母親進入兒子住所的含義。沿著這條路徑運行到脾臟,體現了水在地中運行流動的含義。經過肝臟和脾臟兩條經絡,而後連接到膀胱,是因為腎是膀胱的內在,而膀胱是腎的外在,膀胱得到腎氣才能開始運作,這正好與這條路徑的貫通相符,氣才能往來運行。它連接到膀胱後,貫穿脊柱,匯合督脈,然後從臍部前面外出,通過任脈,開始到達膀胱,雖然氣化可以到達,但實際上是有經絡可以貫通而貫通它的。直接運行的那部分,又從肝臟進入肺臟,體現了兒子回到母親家的含義。
由肺而上循喉嚨,挾舌本而終,是欲朝君先通於喉舌也。夫腎與心雖若相剋而實相生,故其系別出而繞於心,又未敢遽朝於心君,注胸之膻中包絡,而後腎經之精上奉,化為心之液矣。此君王下取於民之義,亦草野上貢於國之誼也。各臟止有一而腎有二者,兩儀之象也。兩儀者,日月也。
白話文:
肺部的経脈向上經過喉嚨,緊貼舌根結束,這是因為想要向君主(心)請示,必須先通過喉嚨和舌頭。腎臟與心臟雖然看似相互制約,但實際上卻相互生長。因此,腎臟的経脈會分支出來,繞過心臟,卻不敢直接向心臟(君主)請示,而是先注入胸中的膻中穴,然後腎經的精氣才會上升,轉化為心臟中的液體。這就像君王從人民手中取得供奉,而鄉野向國家進貢的道理。各個臟腑只有一個,而腎臟卻有兩個,這代表陰陽兩極。陰陽兩極就是太陽和月亮。
月主陰,日主陽。似腎乃水臟,宜應月不宜應日。然而月之中未嘗無陽之氣,日之中未嘗無陰之氣,腎配日月,正以其中之有陰陽也。陰藏於陽之中,陽隱於陰之內,疊相為用,不啻日月之照臨也。蓋五臟七腑各有水火,獨腎臟之水火處於無形,乃先天之水火,非若各臟腑之水火,俱屬後天也。夫同是水火,腎獨屬之先天,實有主以存乎兩腎之間也。
白話文:
月亮主宰陰氣,太陽主宰陽氣。腎臟象徵水,應該與月亮相應,不應該與太陽相應。然而,月亮中也含有陽氣,太陽中也含有陰氣。腎臟與日月相配,正是因為其中包含陰陽。陰氣藏於陽氣之中,陽氣隱於陰氣之內,相互作用,就像日月交替照耀一樣。
人體中的五臟六腑都含有水和火,只有腎臟的水和火處於無形狀態,是先天的水火,與其他臟腑的水火不同,其他臟腑的水火都屬於後天。同樣是水火,只有腎臟的先天,是由於兩腎之間的主持作用。
主者,命門也。命門為小心,若太極之象,能生先天之水火,因以生後天之水火也。於是裁成夫五臟七腑,各安於諸宮,享其奠定之福,化生於無窮耳。
白話文:
「主者」指的就是命門,命門是人體的心臟,就像太極的陰陽對應,能夠產生先天之水火,進而生化出後天之水火。因此,命門創造了五臟七腑,使它們各居其位,享受著穩定的福氣,讓生命的化生永無止境。
雷公曰:肝經若何?岐伯曰:肝屬足厥陰,厥陰者,逆陰也。上應雷火,脈起足大指叢毛之際,故以足厥陰名之。雷火皆從地起,騰於天之上,其性急不可制抑。肝之性亦急,乃陰經中之最逆者,少拂其意,輒厥逆而不可止。循跗上,上踝,交出太陰脾土之後。上膕內廉,循腹入陰毛中,過陰器,以抵於小腹,雖趨肝之路,亦趨脾之路也。
白話文:
雷公詢問:「肝經是什麼樣子的?」
岐伯回答:「肝經屬於足厥陰經,厥陰的意思是逆行的陰氣。肝經的上部與雷火相應,脈絡從腳的大拇指根部的絨毛中開始,所以稱為足厥陰經。雷和火都從地面升起,騰飛到天上,其性質急促而無法控制。肝的性質也急促,是所有陰經中逆行最厲害的經脈,稍有不順心,就會氣血逆行而無法停止。肝經沿著腳背向上、經過腳踝,在太陰脾土經脈之後交會。然後向上經過大腿內側,沿著腹部進入陰毛中,經過生殖器,抵達小腹,雖然是通往肝臟的經脈,但也通往脾臟。」
即趨於脾,必趨於胃矣。肝之系既通於脾胃,凡有所逆,必先犯於脾胃矣,亦其途路之熟也。雖然肝之系通於脾胃,而肝之氣必歸於本宮,故其系又走於肝葉之中。肝葉之旁有膽附焉,膽為肝之兄,肝為膽之弟,膽不絡肝,而肝反絡膽者,弟強於兄之義也。上貫膈者,趨心之路也。
白話文:
肝經走向脾臟,必然也會經過胃。由於肝經與脾胃相連,因此肝經氣血逆流時,首先會影響脾胃,這也是因為肝經與脾胃的管道相通。不過,雖然肝經與脾胃相連,但肝氣最終還是會回到肝臟,因此肝經也經過肝葉。在肝葉旁邊附著著膽囊,膽囊是肝臟的哥哥,肝臟是膽囊的弟弟。膽囊不連接肝臟,而肝臟卻連接膽囊,這是因為「弟弟強過哥哥」的緣故。肝經向上通過橫膈膜,這是通往心臟的管道。
肝性急,宜直走於心之宮矣,乃不直走於心,反走膜鬲,布於脅肋之間者,母慈之義也。慈母憐子,必為子多方曲折以厚其藏,脅肋正心宮之倉庫也。然而其性正急,不能久安於脅肋之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於目系,上出額間而會督脈於巔項,乃木火升上之路也。其支者,從目系下頰,環唇,欲隨口舌之竅以泄肝木之鬱火也。
其支者,又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畏肺金之剋木,通此經為偵探之途也。
白話文:
肝臟性情急躁,本來應該直上心臟,但它卻不直接前往,反而轉而流向橫膈膜,分佈在兩側肋骨之間。這是因為母親疼愛孩子的緣故,慈母憐惜孩子,一定會為孩子想盡辦法曲折迴護,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分的儲藏。肋骨正是心臟的儲藏庫。
然而,肝臟的本性還是急躁,不能長久安於肋骨之間,它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頸部,連接眼睛的經絡,從額頭上部穿出,在頭頂與督脈會合。這條路徑是肝火上升的路線。
肝臟的分支脈絡,從眼睛的經絡向下經過面頰,環繞嘴脣,想要從口舌之竅釋放肝火鬱熱。
雷公曰:五臟已知其旨矣,請詳言七腑。岐伯曰:胃經亦稱陽明者,以其脈接大腸手陽明之脈,由鼻額而下走於足也。然而胃經屬陽明者,又非同大腸之謂。胃乃多氣多血之腑,實有日月並明之象,乃純陽之腑,主受而又主化也。陽主上升,由額而遊行於齒口唇吻,循頤頰耳前而會於額顱,以顯其陽之無不到也。
白話文:
雷公說:關於五臟的知識,我已經瞭解了,請詳細說明七腑。岐伯說:胃經也稱為陽明,因為它的經脈連接大腸手陽明經脈,從鼻子額頭向下運行到腳部。然而,胃經屬於陽明,卻與大腸不同。胃是一個充滿氣血的腑,實際上有著日月共明的光象,是純陽之腑,主受食又主消化。陽氣主升,從額頭遊行到牙齒、嘴巴、嘴脣、下顎,沿著下頜、臉頰、耳朵前面,會合於額頭和顱骨,以顯示它的陽氣無處不至。
其支別者,從頤後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行足少陰之外,下膈通腎與心胞之氣。蓋胃為腎之關,又為心包之用,得氣於二經,胃始能蒸腐水穀以化精微也。胃既得二經之氣,必歸於胃中,故仍屬胃也。胃之旁絡於脾,胃為脾之夫,脾為胃之婦,脾聽胃使,以行其運化者也。
白話文:
它的其他部分,從下巴後方沿著咽喉,進入缺盆穴,沿著足少陰經的外部,向下經過橫膈與腎臟和心包相通。因為胃是腎臟的門戶,也是心包的功能,它從兩經獲取氣,胃才能蒸發腐爛的水穀,用來化成精微物質。胃得到兩經的氣後,必定會彙集到胃中,所以仍然屬於胃。胃與脾臟相連,胃是脾臟的丈夫,脾臟是胃的妻子,脾臟聽從胃的指揮,用來執行運化功能。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而入氣街。氣街者,氣衝之穴也,乃生氣之源,探源而後氣充於乳房,始能散布各經絡也。其支者,起於胃口,循腹過足少陰腎經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街而合,仍是取氣於腎,以助其生氣之源也。由是而胃既得氣之本,乃可下行以達於足,從氣街而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循脛下跗,入中指之內庭而終者,皆胃下達之路也。
白話文:
正脈從缺盆(胸骨下窩)開始,沿著乳房內側邊緣,經過肚臍進入氣街(任脈上的一個穴位)。氣街是氣血匯集的通道,是生氣的源頭。探索這個源頭後,氣血才會充盈乳房,然後才能輸布到各經絡中。分支脈從胃口開始,沿著腹部,經過足少陰腎經的外側,在腎經的內側,再往下至氣街與正脈會合。同樣是從腎臟取得氣血,以幫助生氣的源頭。這樣胃就能得到氣血的根本,然後向下運行,到達足部,從氣街往下經過髀關(大腿根部),抵達伏兔(膝蓋內側),向下通過膝蓋骨,沿著小腿向下至足跗(腳背),進入中指內庭穴而結束,這些都是胃氣下行的路線。
其支者,從膝之下廉三寸,別入中指之外間,復是旁行之路,正見其多氣多血,無往不周也。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足厥陰,交於足太陰,避肝木之克,近脾土之氣也。
白話文:
它分出的那條支脈,從膝蓋下三寸的外側偏下開始,斜穿進入中指外側,然後又橫向運行的路徑,正可見它氣血旺盛,無處不充盈。
另外一條支脈,從腳背上分開,進入大腳趾間,與足厥陰經相交,避開了肝木的剋制,靠近了脾土之氣。
雷公曰:請言三焦之經,岐伯曰:三焦屬之手少陽者,以三焦無形,得膽木少陽之氣以生其火,而脈起於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故以手少陽名之。循手腕出臂,貫肘,循臑之外行手太陽之裡,手陽明之外,火氣欲通於大小腸也,上肩,循臂臑交出足少陽之後,正倚附於膽木,以取其木中之火也。
白話文:
雷公說:「請講解一下三焦經。」
岐伯回答:「三焦屬手少陽經,因為三焦沒有形體,但是它需要膽經的木氣來生火,而脈絡起於手部的無名指和小指之間,所以稱為手少陽經。
三焦經沿著手腕,經過手臂,通過肘部,再沿著肱骨外側,走手太陽經和手陽明經之間,火氣想通達大小腸。上行到肩膀,沿著手臂和肱骨外側,與足少陽經相交,並依附於膽經,以獲取膽經中的木火。」
下缺盆,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氣而絡繞於心包絡;之中焦,又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若胃、若心包絡、若膀胱,皆三焦之氣往來於上中下之際,故不分屬於三經,而仍專屬於三焦也。然而,三焦之氣雖往來於上中下之際,使無根以為主,則氣亦時聚時散不可久矣。
白話文:
胸腹以下,陽明胃經的氣由外側進入胸腔,在膻中與其他氣交會。而上焦的氣則散佈在心包絡周圍。中焦的氣又會向下穿過橫膈,與膀胱經相連,以控制下焦。所以,無論是胃、心包絡還是膀胱,它們的氣都來源於三焦,在上下交會之處流動,因此不屬於這三條經絡,而仍然歸屬於三焦。但是,三焦之氣雖然往來於上下之間,但如果沒有一個根基作為主導,那麼氣就會時而聚集,時而分散,無法持久。
詎知三焦雖得膽木之氣以生,而非命門之火則不長,三焦有命門以為根,而後布氣於胃,則胃始有運用之機;布氣於心包絡,則心包絡始有運行之權;布氣於膀胱,則膀胱始有運化之柄也。其支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至䪼,無非隨腎之火氣而上行也。
白話文:
然而,三焦雖然由膽的木氣生成,但沒有命門之火的滋養,就不能成長茁壯。三焦以命門為根基,然後將氣息佈散至胃,胃纔有運作的動力;佈散至心包絡,心包絡纔有運行血脈的權力;佈散至膀胱,膀胱纔有運化水液的職責。三焦的支線,從膻中向上,穿出缺盆之外,往上延伸到後頸,連接耳後,一直延伸到耳上角,到達䪼穴。這些支線都隨著腎之火氣向上行進。
其支者,又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過客主人之穴,交頰,至目銳眥,亦火性上炎,隨心包之氣上行。然目銳眥實系膽經之穴,仍欲依附木氣以生火氣耳。
白話文:
它的分支又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經過客人和主人穴,交叉於兩頰,到達眼睛的銳利部位,這也是火屬性向上運行,隨著心包之氣上升。然而,眼睛的銳利部位實際上是膽經的穴位,仍然依賴於木氣來產生火氣。
雷公曰:請言心主之經。岐伯曰:心主之經,即包絡之府也,又名膻中,屬手厥陰者,以其代君出治,為心君之相臣,臣乃陰象,故屬陰。然奉君令以出治,有不敢少安於頃刻,故其性又急,與肝木之性正相同,亦以厥陰名之,因其難順而易逆也。夫心之脈出於心之本宮,心包絡之脈,出於胸中包絡,在心之外,正在胸之中,是脈出於胸中者,正其脈屬於包絡之本宮也。各臟腑脈出於外,心與包絡脈出於中,是二經較各臟腑最尊也。
白話文:
雷公說:「請說明心經的內容。」岐伯說:「心經就是包絡所屬的經脈,又名膻中,屬於手厥陰經,因為它代替君王外出治理,是心王的宰相。宰相是陰的象徵,所以屬於陰。但是,為了遵從君王命令外出治理,不敢片刻安逸,所以它的性質又急,正好與肝木的性質相同,也因此稱為厥陰,這是因為它難以順從而容易逆反。心經從心臟本體發出,而包絡經脈從胸中的包絡發出,位於心臟外部,正好在胸部中央。這些從胸部發出的經脈,正是連結到包絡本體的經脈。各臟腑的經脈都從外部發出,只有心經和包絡經從胸部中央發出,這兩條經脈比其他臟腑經脈更尊貴。」
夫腎系交於心包絡,實與腎相接。蓋心主之氣與腎宮命門之氣同氣相合,故相親而不相離也。由是下於膈,歷絡三焦,以三焦之腑氣與命門心主之氣彼此實未嘗異,所以籠絡而相合為一,有表裡之名,實無表裡也。其支者,循胸中出脅,抵腋,循臑內行於太陰肺脾、少陰心腎之中,取肺腎之氣以生心液也。入脈,下臂,入掌內,又循中指以出其端。
白話文:
腎臟和心包相連接,實際上是與腎臟相接觸的。因為心主之氣和腎宮命門之氣來自相同的氣息,所以親密而不分離。從此往下到隔膜,經過三焦的經絡,而三焦的腑氣和命門心主之氣實際上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包圍在一起而合為一體,有表裡之名,實際上沒有表裡之分。它的分支,沿著胸腔走出肋骨,到達腋下,沿著肋骨內側運行於太陰肺脾、少陰心腎之間,吸收肺腎之氣以產生心液。進入脈中,下行到手臂,進入掌心內,再沿中指而從指尖出來。
其支者,又由掌中循無名指以出其端,與少陽三焦之脈相交會,正顯其同氣相親,表裡如一也。夫心主與三焦兩經也,必統言其相合者,蓋三焦無形,借心主之氣相通於上中下之間,故離心主無以見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
白話文:
至於這條支脈,它從手掌中循著無名指而出,與少陽三焦經的脈絡相交會。這正顯示了它們氣味相投,表裡如一。心主經與三焦經都是人體中重要的經絡。必須同時提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因為三焦沒有具體的形態,而是借用了心主經的氣來貫通於上中下三焦。所以,離開了心主經,就無法見到三焦的作用。因此,必須把它們合在一起講述。
雷公曰:請言膽經。岐伯曰:膽經屬足少陽者,以膽之脈得春木初陽之氣,而又下趨於足,故以足少陽名之。然膽之脈雖趨於足,而實起目之銳眥,接手少陽三焦之經也。由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以入缺盆之外,無非助三焦之火氣也。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之後,雖旁出其支,實亦仍顧三焦之脈也。
白話文:
雷公說:「請談膽經。」
岐伯回答:「膽經屬於足少陽經,因為膽脈承接了春天木氣初生的陽氣,又下降至足,所以稱之為足少陽經。然而,膽脈雖然降至足,但實際上是起源於眼睛的銳眥處,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從眼睛的銳眥處向上直通頭角,向下通達耳朵,沿著頸部運行於手少陽經脈之前,到達肩部,交於手少陽經脈之後,通入缺盆之外,無非都是為了輔助三焦的火氣。其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穿過耳前,到達眼睛銳眥之後,雖然是旁出的分支,但實際上仍然顧及到三焦經脈。」
其支者,別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陽三焦,抵於䪼下,下頸後,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膜膈心包絡,以絡於肝。蓋心包絡乃膽之子,而肝乃膽之弟,故相親而相近也。第膽雖肝之兄,而附於肝,實為肝之表而屬於膽,肝膽兄弟之分,即表裡之別也。膽分肝之氣,則膽之汁始旺,膽之氣始張,而後可以分氣於兩脅,出氣街,繞毛際而橫入髀厭之中也。
白話文:
其支脈的分岔,從眼睛的外面經過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匯,到䪼穴(位於頸部),往下經過頸部後方,與缺盆穴(位於胸部)以下的胸中相匯貫穿,通過膈膜包絡著心包,與肝臟相連。因為心包絡是膽的兒子,而肝是膽的弟弟,所以他們互相親近而靠近。膽雖然是肝的哥哥,但依附於肝,實際上是肝的外表,屬於膽,肝膽兄弟之分,就是表裡之別。膽分享了肝的氣,那麼膽汁才會旺盛,膽的氣才會充盛,然後才能把氣分佈到兩脅,從氣街(位於脅部)出現,繞著毛際水平進入大腿內側的髀厭穴。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欲竊水土之氣以自養也。出膝外廉,下跗骨,以直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乃其直行之路也。其支者,又別跗上,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以交於足厥陰之脈,親肝木之氣以自旺,蓋陽得陰而生也。
白話文:
直行的筋脈:從腋窩下緣開始,沿著胸部、肋下,與之前進入大腿內側的筋脈會合,然後向下沿著大腿外側,在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行走,想從水土中偷取氣血來滋養自身。出膝蓋外側,向下交錯於跗骨,一直延伸到腳趾外側的絕骨末端,向下從外踝而出,沿着腳背向上,進入小腳趾和小趾次趾之間,這就是直行的筋脈路徑。分支的筋脈:另有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的分歧骨內側,從末端出來,再穿過趾甲,從三個趾甲縫中穿出,與足厥陰經的筋脈相交,汲取肝木之氣來滋養自身,因為陽脈得到陰脈的滋養才能生長壯大。
雷公曰:請言膀胱之經。岐伯曰:膀胱之經屬足太陽者,蓋太陽為巨陽,上應於日,膀胱得日之火氣,下走於足,猶太陽火光普照於地也。其脈起目內眥,交手太陽小腸之經,受其火氣也。上額交巔,至耳上角,皆火性之炎上也。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兩旁,下行抵於腰,入循膂,絡腎。
白話文:
雷公說:請講講膀胱經。岐伯說:膀胱經屬於足太陽經,因太陽屬巨陽,與日相應,膀胱得到太陽的火熱之氣,下行到足部,就像太陽光芒照耀大地一樣。它的經脈起於內眼角,與手臂上的太陽小腸經交會,接受小腸經的火熱之氣。經脈上行至額頭,再到耳上角,這都是火熱之氣上炎的表現。經脈直行的部分,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分出別脈下行經過頸部,循著肩部、臂膀內側,夾著脊柱兩側,向下行到腰部,進入循行於背脊,與腎臟相連。
益膀胱為腎之表,故系連於腎,通腎中命門之氣,取其氣以歸膀胱之中,始能氣化而出小便也,雖氣出於腎經,而其繫腰不可不屬之膀胱也。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以貫臀,入膕中而止,亦借腎氣下達之也。其支者,從膊內別行,下貫脾膂,下歷尻臀,化小便,通陰之器而下出也。
白話文:
大腿根部的髀樞穴,沿著大腿外側向下,在膝窩中間會合,繼續向下貫穿兩條小腿內側,從外腳踝後方出來,沿著腳後跟骨,到達小腳趾外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腎經也可以得到氣血,可以從下往上,把水氣化開。
過髀樞,循髀外,下合膕中,下貫於兩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交於足少陰之腎經,亦取腎之氣,可由下而升,以上化其水也。
雷公曰:請言小腸之經。岐伯曰:小腸之經屬手太陽者,以脈起於手之小指,又得心火之氣而名之也。夫心火屬少陰,得心火之氣,宜稱陰矣。然而心火居於內者為陰,發於外者為陽,小腸為心之表也,故稱陽而不稱陰。且其性原屬陽,得太陽之日氣,故亦以太陽名之。其脈上腕,出踝,循臂,出肘,循臑行手陽明少陽之外,與太陽膽氣相通,欲得金氣自寒,欲得木氣自生也。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而絡於心,合君相二火之氣也。
白話文:
雷公說:請談論小腸經。
岐伯說:小腸經屬手太陽,因為這條經脈起於手的無名指,並得到心火的氣,所以得名。心火屬少陰,得到心火的氣,本應稱為陰經。然而,心火居於內為陰,發於外為陽,而小腸是心的表裏經,所以稱陽而不稱陰。此外,小腸的性質原本屬陽,又得到太陽之氣,所以也用「太陽」來命名。
小腸經的脈絡從手腕上行,出於肘部,沿著手臂外側走行,在外陽明少陽經之外,與太陽膽經相通。
小腸經希望得到金氣以清寒,希望得到木氣以生發。
脈絡交會於肩上,進入缺盆穴,循著肩部,朝腋下走行,達到膻中穴而連接於心,匯聚君火和相火的氣。
循咽下膈,以抵於胃。雖火能生胃,而小腸主出不主生,何以抵胃。蓋受胃之氣,運化精微而生糟粕,猶之生胃也。故接胃之氣下行任脈之外,以自歸於小腸之正宮,非小腸之屬而誰屬乎。其支者,從缺盆循頸頰,上至目銳眥,入於耳中,此亦火性炎上,欲趨竅而出也。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以交足太陽膀胱之經,蓋陽以趨陽之應也。
白話文:
循著咽喉下行,抵達膈膜,再到胃部。雖然火可以促進胃部功能,但小腸的主要作用是排出而不是生長,那怎麼會抵達胃部呢?實際上,小腸接受胃部的氣息,運化精華和糟粕,就像促進胃部生長一樣。因此,胃部的氣息會沿著任脈之外下行,最終回到小腸這個正宮,這難道不是屬於小腸的功用嗎?它的一個分支從缺盆穴沿著頸頰,向上到眼睛銳利的部位,進入耳中,這也是火性的炎熱向上,想要通過孔竅出來。它的另一個分支從頰部分出,向上抵達鼻子,經過眼睛內眥,斜著穿過顴骨,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因為陽性會向陽性趨近,所以這是陽性運行的應和。
雷公曰:請言大腸之經。岐伯曰:大腸之經名為手陽明者,以大腸職司傳化,有顯明昭著之意,陽之象也。夫大腸屬金,宜為陰象,不屬陰而屬陽者,因其主出而不主藏也。起於手大指次指之端,故亦以手名之。循指而入於臂,入肘,上臑,上肩,下入缺盆而絡於肺,以肺之氣能包舉大腸,而大腸之系亦上絡於肺也。大腸得肺氣而易於傳化,故其氣不能久留於膈中,而系亦下膈直趨大腸,以安其傳化之職。
白話文:
雷公說:請講解大腸經絡。岐伯回答:大腸經絡的名字叫手陽明經,因為大腸的功能是傳送和轉化食物,有明顯彰顯的意義,這是陽性的象徵。大腸屬金,本應該屬陰性,但它不屬陰而屬陽,這是因為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而不是儲藏。它起始於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所以也以手命名。它沿著手指進入手臂,進入肘部,上行到肱骨,上行到肩膀,下入缺盆穴,與肺相絡。這是因為肺氣可以包容大腸,而大腸的筋膜也向上與肺相絡。大腸得到肺氣的幫助,便於傳化食物。所以,大腸中的氣不能長時間停留在膈膜中,而大腸的筋膜也直接從膈膜下行到大腸,以確保大腸的傳化功能。
夫大腸之能開能闔,腎主之,是大腸之氣化宜通於腎,何以大腸之系絕不與腎會乎?不知肺金之氣即腎中水火之氣也,腎之氣必來於肺中,而肺中之氣即降於大腸之內,則腎之氣安有不入於大腸之中者乎?不必更有系通腎,而後得其水火之氣始能傳化而開闔之也。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夾兩口吻,交於唇中之左右,上挾鼻孔,正顯其得肺腎之氣,隨肺腎之脈而上升之徵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脈各說得詳盡,不必逐段論之。
白話文:
大腸有開合的功能,是由腎臟主導的。因此,大腸的氣化運行應該與腎臟相通。但是,大腸的經絡卻不與腎臟相連。難道不知道肺部的金屬之氣就是腎臟中的水火之氣嗎?腎臟的氣必定來自於肺部,而肺部的氣又會下降到腸道內部。那麼,腎臟的氣怎麼可能不進入腸道呢?不需要額外有經絡連接腎臟,才能得到水火之氣,然後才能進行轉化和開合。大腸經的分支從缺盆的上邊貫穿臉頰,進入下齒縫中,再出來後夾著兩邊的嘴角,在嘴脣中的左右交會,向上夾住鼻孔。這正是表明大腸經得到了肺腎之氣,隨著肺腎的經脈而上升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