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九卷 (5)

回本書目錄

九卷 (5)

1. 移寒篇

應龍問曰:腎移寒於脾,脾移寒於肝,肝移寒於心,心移寒於肺,肺移寒於腎,此五臟之移寒也。脾移熱於肝,肝移熱於心,心移熱於肺,肺移熱於腎,腎移熱於脾,此五臟之移熱也。五臟有寒熱之移,六腑有移熱,無移寒,何也?岐伯曰:五臟之五行正也,六腑之五行副也。五臟受邪,獨當其勝,六腑受邪,分受其殃。

且臟腑之病,熱居什之八,寒居什之二也。寒易回陽,熱難生陰,故熱非一傳而可止,臟傳未已,又傳諸腑,腑又相傳。寒則得溫而解,在臟有不再傳者,臟不遍傳,何至再傳於腑乎?此六腑所以無移寒之證也。應龍曰:寒不移於腑,獨不移於臟乎?岐伯曰:寒入於腑而傳於腑,甚則傳於臟,此邪之自傳也,非移寒之謂也。

應龍曰:移之義若何?岐伯曰:本經受寒,虛不能受,移之於他臟腑,此邪不欲去而去之,嫁其禍也。應龍曰:善。

陳士鐸曰:六腑有移熱而無移寒,以寒之不移也。獨說得妙,非無徵之文。

白話文:

應龍問道:腎臟將寒氣轉移到脾臟,脾臟再將寒氣轉移到肝臟,肝臟接著將寒氣轉移到心臟,心臟又將寒氣轉移到肺臟,最後肺臟將寒氣轉移到腎臟,這就是五臟間的寒氣相互轉移。同樣地,脾臟將熱氣轉移到肝臟,肝臟轉移到心臟,心臟轉移到肺臟,肺臟轉移到腎臟,最後腎臟又將熱氣轉移到脾臟,這是五臟間的熱氣相互轉移。五臟有寒熱的轉移,但六腑只有熱氣的轉移,沒有寒氣的轉移,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解釋:五臟在五行中是主導,六腑在五行中是輔助。五臟受到邪氣侵襲時,必須獨立抵抗,而六腑受到邪氣影響時,會分擔部分的災難。

再說,臟腑疾病中,熱症佔了八成,寒症只佔兩成。寒症較易恢復陽氣,但熱症難以滋養陰氣,因此熱症往往不會只停留在一個臟器,從臟器傳到腑器,甚至腑器之間也會相互傳遞。然而,寒症只要得到溫暖就能緩解,有的甚至在臟器就不會再傳遞,何況要再次傳遞到腑器呢?這就是為何六腑沒有寒氣轉移的現象。

應龍又問:寒氣不傳到腑器,但難道也不傳到臟器嗎?岐伯回答:寒氣進入腑器並傳到腑器,嚴重的話會傳到臟器,這是邪氣自然的傳遞,並不是所謂的寒氣轉移。

應龍問:轉移的意義是什麼?岐伯解釋:原本經絡受到寒氣,如果無法承受,就會將寒氣轉移到其他臟腑,這是邪氣不願離開,選擇轉移到其他地方,像是轉嫁災難一樣。應龍表示:講得好。

陳士鐸補充:六腑有熱氣的轉移,但沒有寒氣的轉移,因為寒氣不容易轉移。這樣的解釋十分巧妙,並非無根據的文字描述。

2. 寒熱舒肝篇

雷公問曰:病有寒熱,皆成於外邪乎?岐伯曰:寒熱不盡由於外邪也。雷公曰:斯何故歟?岐伯曰:其故在肝。肝喜疏泄,不喜閉藏。肝氣鬱而不宣,則膽氣亦隨之而鬱,膽木氣鬱,何以生心火乎?故心之氣亦郁也。心氣鬱則火不遂其炎上之性,何以生脾胃之土乎?土無火養則土為寒土,無發生之氣矣。

肺金無土氣之生,則其金不剛,安有清肅之氣乎。木寡於畏,反克脾胃之土,土欲發舒而不能,土木相刑,彼此相角,作寒作熱之病成矣。正未嘗有外邪之干,乃五臟之鬱氣自病。徒攻其寒而熱益盛,徒解其熱而寒益猛也。雷公曰:合五臟以治之,何如?岐伯曰:舒肝木之郁,諸郁盡舒矣。

陳士鐸曰:五郁發寒熱,不止木鬱也。而解鬱之法,獨責於木,以木鬱解而金土水火之郁盡解,故解五郁,惟尚解木鬱也,不必逐經解之。

嘉慶貳拾年,靜樂堂書

白話文:

雷公問道:疾病中的寒熱現象,都是由外界的邪氣造成的嗎?岐伯回答:寒熱並非全是由外界的邪氣所導致。雷公問: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問題出在肝臟。肝臟喜歡疏通調節,不喜歡封閉藏匿。如果肝氣鬱結無法宣洩,膽氣也會跟著鬱結,膽氣鬱結,就無法生發心臟的火氣,因此心臟的氣也會鬱結。心氣鬱結,火氣就無法順利上昇,又如何能生發脾胃的土氣呢?沒有火氣的滋養,土氣就會變成寒土,失去了生長的力量。

肺部的金氣沒有土氣的生發,金氣就不堅固,哪來的清肅之氣呢。木氣缺少了對金氣的制約,反而會剋制脾胃的土氣,使得土氣想要發散卻不能,土木之間相互衝突,形成了一種既寒又熱的疾病。這並不是因為外邪的幹擾,而是五臟的鬱氣自己生病了。單純地去治療寒或熱,只會讓另一方更嚴重。

雷公說:那麼,我們該如何將五臟一起治療呢?岐伯回答:只要疏解肝臟的鬱結,其他的鬱結也就都得以紓解了。

陳士鐸表示:五臟鬱結產生的寒熱,並非只有肝臟鬱結。但解決鬱結的方法,主要還是從肝臟入手,因為一旦肝臟的鬱結得到解決,金、土、水、火的鬱結也都會得到緩解,所以要解五臟的鬱結,重點在於解決肝臟的鬱結,不必逐一經絡去解決。

以上是嘉慶二十年,靜樂堂書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