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外經微言》~ 九卷 (1)

回本書目錄

九卷 (1)

1. 九卷

2. 補瀉陰陽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人身陰陽,分於氣血,《內經》詳之矣,請問其餘。岐伯曰:氣血之要,在氣血有餘不足而已。氣有餘則陽旺陰消,血不足則陰旺陽消。雷公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陽旺陰消者,當補其血;陰旺陽消者,當補其氣。陽旺陰消者,宜瀉其氣;陰旺陽消者,宜瀉其血。

無不足,無有餘,則陰陽平矣。雷公曰:補血則陰旺陽消,不必再瀉其氣;補氣則陽旺陰消,不必重瀉其血也。岐伯曰:補血以生陰者,言其常補陰也;瀉氣以益陰者,言其暫瀉陽也。補氣以助陽者,言其常補陽也;瀉血以救陽者,言其暫瀉陰也。故新病可瀉,久病不可輕瀉也。

久病宜補,新病不可純補也。雷公曰:治血必當理氣乎?岐伯曰:治氣亦宜理血也。氣無形,血有形,無形生有形者,變也,有形生無形者,常也。雷公曰:何謂也?岐伯曰:變治急,常治緩。勢急不可緩,亟補氣以生血;勢緩不可急,徐補血以生氣。雷公曰:其故何也?岐伯曰:氣血兩相生長,非氣能生血,血不能生氣也。

第氣生血者其效速,血生氣者其功遲。宜急而亟者,治失血之驟也;宜緩而徐者,治失血之後也。氣生血,則血得氣而安,無憂其沸騰也;血生氣,則氣得血而潤,無虞其乾燥也。苟血失補血,則氣且脫矣;血安補氣,則血反動矣。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氣血俱可補也,當於補中尋其原,不可一味呆補為妙。

白話文:

雷公向岐伯詢問:人體中的陰與陽,按照氣和血來區分,《內經》已詳細說明,我想請教你更多相關知識。岐伯回答:掌握氣血的關鍵,就在於氣血是否過剩或不足。如果氣過多,則會出現陽氣旺盛而陰氣減弱的情況;若血不足,就會陰氣旺盛而陽氣衰退。

雷公接著問:該如何治療呢?岐伯說:陽氣旺盛而陰氣減弱的情況,應補充血液;反之,陰氣旺盛而陽氣衰退,則應補充氣。對於陽氣旺盛而陰氣減弱的情況,適合調節氣;陰氣旺盛而陽氣衰退,則適合調節血。

當沒有氣血不足或過剩時,陰陽就達到平衡。雷公問:補血會使陰氣旺盛而陽氣衰退,那還需不需要調節氣呢?同樣地,補氣會使陽氣旺盛而陰氣衰退,那還需不需要調節血呢?岐伯回答:補血以滋養陰氣,指的是長期補陰;調節氣以增強陰氣,指的是短暫調節陽氣。補氣以增強陽氣,指的是長期補陽;調節血以拯救陽氣,指的是短暫調節陰氣。所以,新病可以調節,舊病不可以輕易調節。

舊病適合補充,新病不可以單純補充。雷公問:在治療血液問題時,必須考慮到氣嗎?岐伯答:在治療氣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血液。氣是無形的,血是有形的,無形產生有形,這是變化;有形產生無形,這是常態。

雷公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解釋:變化需要快速治療,常態則需要緩慢治療。情況緊急不能拖延,應立即補氣以生血;情況緩和不能急躁,應慢慢補血以生氣。雷公又問: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氣和血相互生成,不僅氣能生血,血也能生氣。

但是,氣生血的效果較快,血生氣的過程較慢。需要快速治療的是突然大量失血的情況;需要緩慢治療的是失血後的情況。氣生血,則血得到氣的支持而安定,不用擔心沸騰;血生氣,則氣得到血的滋潤而不會乾燥。如果血流失不補血,氣就會脫離;反之,血安穩時補氣,血反而會動蕩。雷公表示:我明白了。

陳士鐸說:氣和血都可以補充,但應在補充中找到根源,不能一味地盲目補充,這樣才最好。

3. 善養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春三月,謂之發陳;夏三月,謂之蕃秀;秋三月,謂之容平;冬三月,謂之閉藏。天師詳載《四氣調神大論》中,然調四時則病不生,不調四時則病必作。所謂調四時者,調陰陽之時令乎?抑調人身陰陽之氣乎?願晰言之。岐伯曰:明乎哉問也!調陰陽之氣在人不在時也。

春三月,調木氣也,調木氣者,順肝氣也。夏三月,調火氣也,調火氣者,順心氣也。秋三月,調金氣也,調金氣者,順肺氣也。冬三月,調水氣也,調水氣者,順腎氣也。肝氣不順,逆春氣矣,少陽之病應之。心氣不順,逆夏氣矣,太陽之病應之。肺氣不順,逆秋氣矣,太陰之病應之。

腎氣不順逆冬氣矣,少陰之病應之。四時之氣可不調乎。調之實難,以陰陽之氣不易調也,故人多病耳。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療之?岐伯曰:人以胃氣為本,四時失調,致生疾病,仍調其胃氣而已。胃調脾自調矣,脾調而肝心肺腎無不順矣。雷公曰:先時以養陰陽,又何可不講乎?岐伯曰:陽根於陰,陰根於陽。

養陽則取之陰也,養陰則取之陽也。以陽養陰,以陰養陽,貴養之於豫也,何邪能幹乎。閉目塞兌,內觀心腎,養陽則漱津送入心也,養陰則漱津送入腎也,無他異法也。雷公曰:善。天老問曰:陰陽不違背而人無病,養陽養陰之法,止調心腎乎?岐伯曰:《內經》一書,皆養陽養陰之法也。天老曰:陰陽之變遷不常,養陰養陽之法,又烏可執哉?岐伯曰:公言何善乎。

奇恆之病,必用奇恆之法療之。豫調心腎,養陰陽於無病時也。然而病急不可緩,病緩不可急,亦視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養陽也;宜汗而急汗之,亦所以養陽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養陰也;宜下而大下之,亦所以養陰也。豈養陽養陰,專尚補而不尚攻乎?用攻於補之中,正善於攻也;用補於攻之內,正善於補也。攻補兼施,養陽而不損於陰,養陰而不損於陽,庶幾善於養陰陽者乎。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善養一篇,俱非泛然之論,不可輕用攻補也。

白話文:

[善養篇]

雷公向岐伯請教說:春季三個月被稱為發陳,夏季三個月被稱為蕃秀,秋季三個月被稱為容平,冬季三個月被稱為閉藏。這些理論詳細地記錄在《四氣調神大論》中。若能順應四季更迭調理身體,疾病就不會發生;反之,如果違反了四季的規律,疾病就必然會出現。那所謂的調和四季,是指調和自然界的陰陽變化,還是調和人體內的陰陽之氣呢?我希望你能詳細解釋一下。

岐伯回答:你的問題非常精闢!調節陰陽之氣,關鍵在於人體自身,而不是外部的季節變化。

春季三個月,我們要調節的是木氣,調節木氣就是順應肝氣。夏季三個月,調節的是火氣,調節火氣就是順應心氣。秋季三個月,調節的是金氣,調節金氣就是順應肺氣。冬季三個月,調節的是水氣,調節水氣就是順應腎氣。如果肝氣不順,就會與春季的氣候相沖突,可能導致少陽部位的疾病。心氣不順,就會與夏季的氣候相沖突,可能導致太陽部位的疾病。肺氣不順,就會與秋季的氣候相沖突,可能導致太陰部位的疾病。腎氣不順,就會與冬季的氣候相沖突,可能導致少陰部位的疾病。因此,四季的氣候怎能不調和呢?

然而,調節起來實在困難,因為陰陽之氣並不容易調和,這也是人們經常生病的原因。雷公問:如果已經生病了,該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人體的根本是胃氣,如果四季的調節失衡,導致疾病產生,只需調理胃氣即可。胃氣調和了,脾氣自然也會調和,脾氣調和後,肝、心、肺、腎等臟器的功能也會跟著順暢。雷公問:在季節更迭前養護陰陽,這一點又怎能不講究呢?岐伯回答:陽氣源自陰氣,陰氣源自陽氣。

養護陽氣需從陰氣入手,養護陰氣需從陽氣入手。通過陽氣養護陰氣,通過陰氣養護陽氣,重要的是在疾病發生前就進行養護,這樣疾病又怎會有機會侵擾呢?閉上眼睛,堵住耳朵,內觀心臟和腎臟,養護陽氣可以通過吞嚥唾液送入心臟,養護陰氣可以通過吞嚥唾液送入腎臟,沒有其他特別的方法。雷公回答:非常好。天老問:只要陰陽不衝突,人就不會生病,養護陽氣和陰氣的方法,僅僅是調理心臟和腎臟嗎?岐伯回答:《黃帝內經》這本書,全書都是講述養護陽氣和陰氣的方法。天老問:陰陽的轉換並非一成不變,養護陰氣和陽氣的方法,又怎能固定不變呢?岐伯回答:你的問題真好!

對於特殊疾病,必須使用特殊的治療方法。在未生病時調理心臟和腎臟,從而養護陰氣和陽氣。然而,當疾病來得突然且嚴重時,不能拖延治療;當疾病發展緩慢時,也不能急躁。具體如何處理,還要看病情如何。因此,在不應該出汗的情況下強製出汗,這是為了養護陽氣;在應該出汗的情況下及時出汗,也是為了養護陽氣。在不應該排泄的情況下強制排泄,這是為了養護陰氣;在應該排泄的情況下充分排泄,也是為了養護陰氣。難道養護陽氣和陰氣,只注重補充而忽視了清除嗎?在補充的過程中融入清除,正是善於清除的表現;在清除的過程中融入補充,正是善於補充的表現。攻補兼施,養護陽氣而不損傷陰氣,養護陰氣而不損傷陽氣,這樣才能算是善於養護陰陽的人。

天老回答:非常好。

陳士鐸表示:在善養篇中,所講述的內容並非泛泛而談,對於攻補的使用,絕不能輕易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