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 二卷 (2)
二卷 (2)
1. 天厭火衰篇
容成問曰:世有天生男子音聲如女子,外勢如嬰兒,此何故歟?岐伯曰:天厭之也。容成曰:天何以厭之乎?岐伯曰:天地有缺陷,安得人盡皆全乎。容成曰:天未嘗厭人,奈何以天厭名之?岐伯曰:天不厭而人必厭也。天人一道,人厭即天厭矣。容成曰:人何不幸成天厭也?岐伯曰:父母之咎也。
人道交感,先火動而後水濟之。火盛者,生子必強,火衰者,生子必弱;水盛者,生子必肥,水衰者,生子必瘦。天厭之人,乃先天之火微也。容成曰:水火衰盛,分強弱肥瘦宜也,不宜外陽之細小。岐伯曰:腎中之火,先天之火,無形之火也;腎中之水,先天之水,無形之水也。
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長,言腎內之陰陽也。水長火則水為火之母,火生水則火為水之母也。人得水火之氣以生身,則水火即人之父母也。天下有形不能生無形也,無形實生有形。外陽之生,實內陽之長也,內陽旺而外陽必伸,內陽旺者,得火氣之全也。內陽衰矣,外陽亦何得壯大哉。
容成曰:火即不全,何以生身乎?岐伯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天厭之人,但火不全耳,未嘗無陰陽也。偏於火者,陽有餘而陰不足;偏於水者,陰有餘而陽不足也。陽既不足,即不能生厥陰之宗筋,此外陽之所以屈而不伸也,毋論剛大矣。容成曰:善。
陳遠公曰:外陽之大小,視水火之偏全,不視陰陽之有無耳。說來可聽。
白話文:
容成問道:世上有些男性,聲音像女子一樣細膩,外表看起來就像嬰兒一般嬌小,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所謂的"天厭"。
容成追問:上天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們呢?岐伯解釋:天地之間本就存在缺陷,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是完美無缺的呢?容成又問:上天從未故意使人受挫,為什麼要用"天厭"來命名這種現象呢?岐伯回答:雖然上天並非故意讓人受挫,但人的缺陷實際上就是一種"天厭"。天人合一,人的缺陷即是上天的安排。
容成又問:為什麼有人會成為"天厭"呢?岐伯回答:這主要歸咎於父母。在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中,先有"火"(男性)的引導,然後再由"水"(女性)來補充。如果"火"(男性)的能量旺盛,生下的孩子必定強壯;反之,如果"火"(男性)的能量衰弱,生下的孩子必然弱小。同理,如果"水"(女性)的能量充沛,孩子將會長得健壯;反之,如果"水"(女性)的能量不足,孩子就會瘦弱。而所謂的"天厭"之人,正是因為他們在出生時,其先天的"火"(能量)就已經很微弱。
容成不解,為什麼"火"和"水"(能量)的強弱只會影響到孩子的強弱肥瘦,而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外觀?岐伯解釋:"火"和"水"是無形的能量,但是它們卻能決定一個人的成長。"火"和"水"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腎臟內的陰陽平衡。"水"能滋養"火","火"能促進"水"的循環,兩者互為母子。人依靠"水"和"火"的氣息而生存,因此,"水"和"火"就是人的父母。有形的身體無法孕育出無形的能量,相反的,無形的能量才能孕育出有形的身體。外在的陽剛之氣,實際上是由內在的陽剛之氣所滋養的。當內在的陽剛之氣旺盛時,外在的陽剛之氣自然也會強壯;反之,如果內在的陽剛之氣衰弱,外在的陽剛之氣自然也就無法壯大。
容成又問:如果"火"(能量)不完整,又如何能形成生命呢?岐伯回答:單獨的陰或陽無法形成生命。"天厭"之人只是"火"(能量)不完整,但他們仍然擁有陰和陽。如果一個人偏向"火"(男性),那麼他的陽性能量過剩,而陰性能量不足;反之,如果一個人偏向"水"(女性),那麼他的陰性能量過剩,而陽性能量不足。當陽性能量不足時,就無法滋養厥陰之宗筋(指男性的生殖器官),這就是外在的陽剛之氣無法展現的原因,更不用說壯大了。
陳遠公總結:外在的陽剛之氣的大小,取決於"水"和"火"(能量)的平衡,而非陰陽的存在與否。這個道理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2. 經脈相行篇
雷公問曰:帝問脈行之逆順若何,余無以奏也,願天師明教以聞。岐伯曰:十二經脈,有自上行下者,有自下行上者,各不同也。雷公曰:請悉言之。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此上下相行之數也。雷公曰:尚未明也。
岐伯曰:手之三陰,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包絡也。手太陰從中府走大指之少商,手少陰從極泉走小指之少衝,手厥陰從天池走中指之中衝,皆從臟走手也。手之三陽,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也。手陽明從次指商陽走頭之迎香,手太陽從小指少澤走頭之聽宮,手少陽從四指關衝走頭之絲竹空,皆從手走頭也。足之三陽,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也。
足太陽從頭晴明走足小指之至陰,足陽明從頭頭維走足次指之厲兌,足少陽從頭前關走四指之竅陰,皆從頭走足也。足之三陰,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也。足太陰從足大指內側隱白走腹之大包,足少陰從足心湧泉走腹之俞府,足厥陰從足大指外側大敦走腹之期門,皆從足走腹也。
雷公曰:逆順若何?岐伯曰:手之陰經,走手為順,走臟為逆也;手之陽經,走頭為順,走手為逆也;足之陰經,走腹為順,走足為逆也;足之陽經,走足為順,走頭為逆也。雷公曰:足之三陰,皆走於腹,獨少陰之脈下行何也?豈少陰經易逆難順乎?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下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衝,循陰陽內廉入膕中,伏行胻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由少陰經滲三陰。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邪結則跗上脈不動,不動則厥,厥則足寒矣。此足少陰之脈少異於三陰而走腹則一也。
雷公曰:其少異於三陰者為何?岐伯曰:少陰腎經,中藏水火,不可不曲折以行,其脈不若肝脾之可直行於腹也。雷公曰:其走腹則一者何?岐伯曰:腎之性喜逆行,故由下而上,蓋以逆為順也。雷公曰:逆行宜病矣。岐伯曰:逆而順故不病。若順走是違其性矣,反生病也。
雷公曰:當盡奏之。岐伯曰:帝問何以明之。公奏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髁必動,乃可以驗逆順之行也。雷公曰:謹奉教以聞。
陳遠公曰:十二經脈有走手走足走頭走腹之異,各講得鑿鑿,其講順逆不同處,何人敢措一辭。
白話文:
雷公問道:「黃帝詢問脈行的順逆規律,我無法回答,希望天師能明白地告訴我。」岐伯回答:「十二條經脈中有自上而下行的,也有自下而上行的,它們的走向各不相同。」
雷公請求詳細說明。岐伯解釋:手的三陰脈(太陰肺脈、少陰心脈、厥陰包絡脈)從臟腑流向手指;手的三陽脈(陽明大腸脈、太陽小腸脈、少陽三焦脈)從手指流向頭部;足的三陽脈(太陽膀胱脈、陽明胃脈、少陽膽脈)從頭部流向腳;足的三陰脈(太陰脾脈、少陰腎脈、厥陰肝脈)從腳流向腹部,這就是經脈上下相行的情況。
雷公追問逆順的區別,岐伯解釋:手的陰脈,從手指流向臟腑為逆,從臟腑流向手指為順;手的陽脈,從頭部流向手指為逆,從手指流向頭部為順;足的陰脈,從腹部流向腳為逆,從腳流向腹部為順;足的陽脈,從腳流向頭部為逆,從頭部流向腳為順。
對於足三陰脈都流向腹部,唯獨少陰脈下行的問題,岐伯解釋這是因為衝脈的作用,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所有臟腑都依賴它。衝脈上部出於頏顙,滋養各陽脈和精脈,下注少陰的大絡,循陰陽內廉進入膕中,沿脛骨內側下行,到達內踝後方,然後分叉,一部分與少陰脈一起滋養三陰脈。在前面的部分,潛行出跗屬,下行到跗部,進入大指間,滋養各絡脈和溫暖肌肉。
雷公進一步問少陰脈與其他三陰脈的不同,岐伯解釋:少陰腎脈中藏有水火,必須曲折前行,不像肝脾脈那樣可以直接在腹部直行。腎脈的性質喜歡逆行,所以由下而上,以逆為順。如果順行,反而違反其性質,導致疾病。
最後,雷公表示願意接受全部的教導,岐伯說黃帝問如何驗證這些理論,他回答說可以用言語引導,實際操作驗證,觀察髁骨的運動,以此驗證脈行的順逆。雷公表示會謹慎地接受這些教導。
陳遠公評論:十二經脈的走向各有不同,講解得十分詳盡,對於順逆的區別,無人敢輕易置喙。